2006年,温州256人合作买地盖房,决心绕开开发商,结果如何?

在如今房价高得离谱的年代,普通人买一个房子,几乎就是难如登天?

可早在2006年,温州就有256个“狠人”,自发组团当起了开发商。

他们凑了1个亿,自己买地、自己盖房,誓要打破开发商的暴利游戏。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热血沸腾,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最终的结果如何?

房价逼疯聪明人

2005年的,温州龙湾区的楼盘价格临近万元大关,可当地的工资情况,却和现在一样,几乎在三千元上下。

这就意味着,当时想要买一套房子,要不吃不喝工作42年,才能买下一套百平米的蜗居。

菜市场的鱼贩、皮鞋作坊的师傅们,开始用"捆"来计算积蓄,一捆十万,买厕所需要三捆,卧室要五捆,而完整的家永远差着十几捆。

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一种新的概念诞生了“集资建房”

2006年初春,温州市有256个人想到了一个妙招,那就是自己出资买地,然后自己建造居住房。

说干就干,这256个人,也就是256个家庭,一共凑出了1.0458亿元,他们有的是中学教师、有的是小企业主、郊区菜农,甚至还有两位退休的邮政职工。

在不久后的地块拍卖会上,举着198号牌的瑞安市正源房产代表成了全场焦点,但没人知道,他背后站着256个"隐形房东"。

当槌声落下时,协会财务小林的手写账本显示:每亩地价折合348.6万元,比周边地块便宜12%。

但胜利的喜悦还没持续24小时,市住建局的一纸查询函就送到了协会——"自然人集合竞拍土地"在温州土地交易史上尚无先例。

2007年雨季来临前,工地终于打下第一根桩基,但混凝土车刚开进现场,就被举报"无证施工"叫停。

而在三公里外的市政府大楼里,某份内部会议纪要上写着:"该模式若推广,土地出让金收入预计减少35%"。

当256人中的第47位退出者拿回38万本金时,银行同期房贷利率已悄然上浮了1.2个百分点。

这场由普通人发起的资本游戏,究竟触动了谁的神经?

房子盖好了,却住不进去

2012年春天,"理想佳苑"的七栋灰白色建筑终于矗立在龙湾区,铝合金窗框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但256位"股东"收到的不是钥匙,而是一纸商品房预售公告:温州市房管局认定项目属于商业开发,必须公开销售。

房管局的档案柜里,备案合同显示每平米备案价仅6800元,比周边楼盘低40%,但想要入住,参与者们必须重新以"购房者"身份签约。

更讽刺的是,由于当初的股东协议被认定为投资行为,部分人还需补缴20%的个人所得税。

2012年底温州房价雪崩时,"理想佳苑"的二手房挂牌价已跌破9000元,而当初没参与抽签的周边居民,此刻正以每平米7500元的抄底价购入这些"合作建房"。

市住建局2013年的统计报表显示,该项目256套住房中,实际由原参与者入住的不足60户。

2015年,当"理想佳苑"的二手房均价回涨到1.2万元时,温州市档案馆悄然收录了这个项目的全部审批文件。

华东政法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该项目实际节省的成本约29%,但付出的时间成本却高达普通购房的7倍。

如今龙湾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系统里,"理想佳苑"的产权信息后都带着星号备注,256套房源中,有43套经历过两次以上转手,最频繁的一套在五年内换了四个业主。

而在小区对面的咖啡厅,偶尔还能遇见当年的参与者,他们摩挲着早已过时的集资凭证,墙上电视正播放着深圳最新推出的"共有产权房"政策新闻。

当住建部2023年修订《城镇合作建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温州实验的档案再次被调阅。草案第三条新增的"土地获取方式"条款旁,还留着未被采纳的"允许定向出让"建议。

而在同期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专家将住房问题拆解为12个维度,其中"政策适配性"的评分最低。这些白纸黑字的文件与市井百姓的购房合同之间,究竟隔着多远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财经   温州   开发商   决心   温州市   房管局   参与者   理想   房价   二手房   房子   地块   普通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