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盘后大消息!国产芯片,周四要启动?空仓满仓看来(附股)

今天,市场再度上演“V”字反转

特别是创业板方面,从跌幅近-1%到盘中涨幅超2%,这对市场人气的正反馈很强。

另外,今天的科技方面开始发散到半导体,中芯国际A股盘中一度飙涨超10%,H股涨逾5%,股价都刷新历史新高,华虹公司、东芯股份、中巨芯、芯源微、利扬芯片等纷纷跟涨。

科创芯片指数自年初低点累计涨幅已超46%。

在最近AI科技走弱的当下,大科技方向不断发散,而且持续在走强,可以看出这轮市场资金是比较倾向科技的。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而站在当下,对于半导体来说,真正该思考的是:这一轮上涨,是短期脉冲,还是长期趋势的起点?

从这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当前半导体是一场由商用落地加速、国产替代空间打开、产业周期回暖共同推动的结构性主升浪。

一、拐点已至,国产芯片从“能用”走向“敢用”

过去几年,国产芯片最大的困境技术一般的同时,比较少人敢用。

但现在,这个局面正在被打破。

我们直接看下游企业选择,这是最直接的。

比如刚刚(周三)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宣布全面开放AI能力,适配主流国产芯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寒武纪、海光信息这些公司的芯片,不再只是“备胎”,而是进入了中国最大云生态之一的真实业务流。

腾讯每天处理海量AI推理请求,它的选择不是象征性的支持,而是对稳定性、兼容性和成本的综合评估后做出的商业决策。

一旦接入,就不会轻易退出——因为替换成本太高。

而这背后,是国产AI芯片性能的实质性突破。

以寒武纪为例,中报业绩超预期,特别是创了上市以来最高利润,这是实打实的订单兑现。

当国产芯片开始被大厂“真金白银”地用起来,就或许意味着商用拐点已至

毕竟这是市场需求和认证选出来的。

二、空间打开,国产化是万亿级现实需求

如果说商用拐点解决了“能不能用”的问题,那么巨大的替代空间则决定了这场行情能走多远。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1、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2024年规模达117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大陆占比接近40%,是全球最大设备采购国。

2、在关键设备环节,国产化率仍不足30%。光刻、薄膜沉积、刻蚀、量检测等领域,仍有数倍提升空间。

3、到2026年,中国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预计将从2023年的217万片增长至超过414万片,增幅近90%。每新增一座晶圆厂,就意味着数十亿级别的设备需求。

更关键的是,美国持续加码,反而倒逼国内加快国产设备验证和导入进程。

另外就是,周末数据,大基金三期通过旗下平台,参与了拓荆科技子公司的增资。

拓荆科技主营PECVD、ALD等薄膜设备,正是逻辑与存储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

所以根据行业测算,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空间,保守估计在万亿人民币以上

这不是某个单品的替代,而是从EDA软件、光刻胶、硅片到设备、制造、封测的全链条重塑。

三、回到投资,聚焦三大方向

半导体是有复杂的产业图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该做的厘清主线,聚焦真正有壁垒、有订单、有空间的方向。

从这方面来看,笔者自己梳理了以下三个方面

1、AI算力芯片

逻辑:大模型训练+边缘推理需求爆发,英伟达H系列受限,国产芯片迎来规模化商用窗口。腾讯、阿里、百度等云厂商的适配,将极大缩短验证周期。

2、半导体设备与材料
逻辑:晶圆厂扩产潮+国产设备导入加速,设备企业进入“订单—收入—利润”兑现期。
尤其是薄膜、刻蚀、清洗等环节,技术突破明显,替代空间巨大。

3、功率半导体与车规芯片

逻辑: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不可逆,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IGBT与碳化硅模块渗透率快速提升。一辆智能电动车芯片用量是传统车的5-10倍,需求刚性且持续。

写在最后

目前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重回90%以上,说明客户在下单

腾讯公开适配国产芯片,说明大厂在买单

大基金三期重金投入设备企业,不断在补链。

当一个行业的基本面开始自我强化,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科技   芯片   消息   半导体   设备   腾讯   空间   拐点   逻辑   光刻   需求   薄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