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杰(重庆大学)
据中国经济网,黄女士(化名)在广东一家海鲜大排档遭遇“茶位费刺客”,一家人中的2名婴儿和3名身高不足1米1的儿童,竟全部被按成人标准收取茶位费。对此,她质疑8个月的婴儿根本不能吃海鲜,连碗筷都没拆封,为什么也要交茶位费?
茶位费在一些地区由来已久,本意是适度弥补餐厅提供茶水、消毒餐具、服务人力等成本。食客在享受慢节奏早茶文化的同时,大多对此也表示接受。然而,近年来,茶位费的收取日益泛滥和异化。不分年龄,不论消费能力,婴儿、幼儿“一视同仁”;不管顾客是否喝茶,是否使用餐具,一律照收不误。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模式,早已背离了其服务补偿的初衷。当“茶位费”按人头强制收取时,这项原本承载着饮茶文化的服务性收费,早已变得令人反感。
然而,商家的问题仅仅是对婴儿收取茶位费吗?首先,商家涉嫌未明码标价、提前告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必须在收费前明确告知消费者,否则消费者有权拒付。若消费者在点餐前不知晓茶位费的存在或计费方式,那么商家强制或隐形收取该项费用的行为,与“霸王条款”何异?
其次,也是最令人诟病的,是对未享受任何服务的婴儿收费。一个连碗筷都没拆封、水都不会自己喝的婴儿,何来“茶位”?这完全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另外,广东部分餐饮协会曾建议“1.2米以下儿童免茶位费或减半收取”,但该大排档对“不足1米1儿童”按成人收费,既背离行业共识,也无视了儿童实际消费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相较于上千元的菜品费用,黄女士并没有因为茶位费金额小就息事宁人,而是积极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我们一方面欣喜于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反思以茶位费为代表的收费乱象,食品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和餐具,本就是经营者的法定义务,经营者不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反而在隐形消费上动歪心思,实在是舍本逐末。
餐饮行业应以此为戒,规范收费行为,做到明码标价、合理收费;鼓励餐饮协会制定茶位费收费标准,要求会员单位公示收费明细,杜绝“模糊收费”。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巡查,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对屡教不改、强制收费的行为予以惩戒。而消费者在面对不合理收费时,也要勇敢地说“不”,积极通过12315等渠道维权。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环境回归健康与公平,让消费者每一次用餐都明白、安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