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最近在一场活动的讲话,把“印度经济终会超越中国”的这个老话题再度推上热搜。
李显龙就直言,从长期来看,印度经济有机会赶上甚至超过中国,而他给出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度人口结构更年轻,而中国则面临人口下行与老龄化压力。
这个判断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人口结构更年轻,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更丰富,但若把结论简化为“人口决定一切”,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先说几组数据,当前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和总体经济规模显著领先印度,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制造业增加值与产业链完整性,依然是印度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硬实力。印度当然增长快,但“快”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基数上实现的,追赶需要时间和质量的跃升,而不仅仅是人口红利的堆积。

李显龙
至于人口与增长的关系,李显龙指出的核心点没错,人口结构会影响长期增长潜力。联合国与多家机构的中长期人口预测显示,印度人口年轻、未来劳动力占比保持较高水平,而中国在人口拐点上确有挑战。
人口年轻是潜在能量,但要把这股能量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进步与持续创新,需要做好3件事:普及且高质量的教育与职业培训、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以及能把资本、高附加值产业与人力有机结合的治理与制度环境,缺一不可。
若只有人口而无制度配合,这个人口红利很快会变成人口负担。
印度的优势与短板都很清晰,优势是市场规模、英语优势、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活力,以及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政策有所改善。短板则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识字与学习成果仍需提升、基础设施落差显著、制造业配套与供应链深度不足、以及邦与邦之间在制度协调和法制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国际组织和智库都曾发出提醒,印度若不能在就业创造、技能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上补课,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会被浪费甚至演变成青年失业窗口。
所以问题回到三个判断题上,印度有可能超越吗?这条路容易吗?这是否必然?
我的答案依次是:可能性不大,不容易,绝非必然。历史上没有哪个大国的崛起是靠单一变量实现的;它是制度、教育、产业、外交与技术长期互动的结果。
印度如果在未来10年里完成制造业吸收能力的跃迁、让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快速提升质量、把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并能把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协同做实,那么在中长期它确实有望缩小与中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反之,若这些制度性改革不到位,增长可能继续是“高但不稳”或者“快而不优”。

另外“人口决定论”的毛病说实话很明显,比如若只看“年轻人口等于未来赢家”,那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早该成为世界顶流了。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尼日利亚尽管人口年轻,但受制于治理薄弱、基础设施短缺和资源性病症困扰;巴基斯坦尽管人口庞大,却长期受教育、治理与安全问题拖累;孟加拉近年来通过成衣制造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产业升级路径、科技含量与高端制造能否复制中国模式仍然存在极大差距。
人口是必要条件,却远非充分条件。
真正决定能否把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的,是教育、基础建设、制度效率与长期政策一致性。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的研究都在反复强调:人口红利如果不配合就业创造与技能提升,反而会形成社会与经济负担。

中印两国
印度若想“赶超”中国,有几条路径可选?以及这些路径会面临哪些现实阻力?第一,服务业与数字化路径:印度在软件、IT服务与数字创业上确有优势,继续扩大这部分将带来高附加值输出,但服务业难以吸纳像制造那样庞大的劳动人口。第二,制造业承接与外资吸引路径: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印度有窗口期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但要形成完整产业集群、降低物流与交易成本,仍需大量制度与基础设施投资;第三,区域一体化与内需释放路径:若印度能通过区域贸易协定与内需激活,把区域市场做成增长引擎,那前景会更好。
可问题在于,这些路径都不是短周期能完成的工程,且对治理能力、长期投资与产业政策执行力要求极高。现实中的印度在这些领域虽有进步,但远未达到“复制中国奇迹”的程度。
李显龙的话,提醒世界关注人口与长期趋势的权重,但更不能忽视“执行力、制度、投资与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会褪色,制度红利与科技红利却能长期积累。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