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文
福建博物院供图
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评选自发布以来,热度持续攀升。百件候选文物已在“新福建”APP精彩亮相,截至目前,已迎来近三万观众在线参与,为文物们点下超41万个赞,掀起了一股“为文物打call”的热潮。由社会各界文史爱好者推选的最终30件文物28日即将揭晓,究竟哪些“宝贝”将突出重围,直面接下来紧张激动的网友投票挑战呢?
今年,恰逢林则徐诞辰240周年。这位走出福州的清代名臣,他的形象既是民族气节的化身,又是近代变革的先声。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福建博物院此次“镇馆之宝”评选中四件与林则徐相关文物,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展开这位晚清名臣的三种面貌:禁烟铁腕、开眼远见与书法风骨。
写给国运转折的禁烟信札
提起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那句铿锵誓言犹在耳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晚清鸦片烟毒泛滥全国,朝廷上下对是否禁烟分歧严重,道光皇帝犹豫不决。而林则徐三上奏折,直陈鸦片之害,指出“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其言恳切动人,使皇帝下定决心任命他为钦差大臣,1839年南下广东查禁鸦片。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这组《清林则徐致敬舆有关禁烟亲笔信》,便是那段壮阔历史的实录。信中记录了他初到广州时的见闻:“人地生疏……烟土帚数娇呈,则徐亲驻海口验收,外人均恭顺。”短短数语,却能让人感受到这位钦差大臣“新官上任、雷霆万钧”的气势与决断。

清林则徐致敬舆有关禁烟亲笔信(局部)
信札不仅记载了缴烟、查贩、施令的过程,还可见他在禁烟战役背后的深思熟虑。林则徐在信中分析敌我力量,提出应建造炮舰、编练水军,以防御外夷入侵;他敏锐地预见到,鸦片问题不只是社会之患,更是国家安全之危。
1839年6月,虎门海滩上浓烟滚滚。英国商人缴出的鸦片被运至销烟池,当众销毁,230多万斤鸦片被焚烧。这是世界上首次有组织、最大规模的禁毒行动。这一场壮举,不仅让世界震惊,也让“林则徐”的名字写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记忆。
福建博物院相关专家介绍,这组信札以清劲有力的行草书写,其笔画间透出坚定与沉稳,正如其人。作为一份珍贵史料,它不仅展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精神,也呈现了他清醒务实的外交眼光,是研究鸦片战争起源与近代中国转型的重要实物见证。
一组家书,承载海防远见
禁烟之外,林则徐最关心的,便是国家边防。而福建海防与新疆塞防,同样重要。他曾言:“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左宗棠西征之际,沈葆桢接过造办船政的重任,从造船到育才,让从福州马尾走出的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与造船工业的起点。可以说,林则徐的远见,在沈葆桢的实践中得到了延续。福建博物院珍藏的《清林则徐、沈葆桢有关船政信札》,让我们得以从书信中窥见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与思考。


清林则徐、沈葆桢有关船政信札
林则徐曾总结出英夷“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取胜秘诀,因此主张中国要想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的造船与制炮技术,认为:“不论造船制炮以及练兵,均应以师夷长技为原则,因不论船炮,夷人均较我为优。”
而沈葆桢与林则徐同为“闽都”望族,又互为姻亲。马尾船政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胞妹,林则徐的务实精神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对少年沈葆桢有着深远影响。据《沈文肃公年谱》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对联,即是林则徐手书赠予外甥的。这不仅成为沈葆桢的座右铭,更奠定了他一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价值观,成为他未来接棒正在筹划中的福州船政局的重要思想基础。
福建博物院相关专家介绍,这批信札内容涉及晚清船政工程的筹划与执行,体现了从“禁烟救国”到“师夷自强”的思想接力,也记录下“闽都”士大夫群体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担当与智慧。它让人看到林则徐不仅是民族英雄,更是推动中国迈入近代的思想先驱。
印墨藏风骨,笔端见民心
如果说前两组文物展示的是林则徐“治国平天下”的担当,那么《清林则徐书格言四幅屏》与一对杨澥刻老岭石“林则徐印”方章,则呈现出他“修身齐家”的另一面。

清林则徐书格言四幅屏
清代书坛帖学、碑学并重,名家辈出。林则徐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以笔墨寄志修身。福建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他“六体皆善”,尤精小楷,行书博采宋人之长,自成一格,笔势工整挺拔、线条刚劲有力,颇具唐人遗韵。
《格言四幅屏》纸本行书立轴,是林则徐任职之余的自勉之作。其言曰:“君子处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谓之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谓之裕。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寥寥数句,透露出他处事留有余地、待人宽厚的胸襟,也映照着他“以恩化民、以廉立身”的治世理念。作品钤印“林则徐印”“读书东观视草西台”,可见他即便政务繁忙,仍以读书自砥砺、以笔墨养心。
他的风骨,也被士人与百姓所铭记。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大水”,林则徐在江苏赈灾治水,当地士人王之佐感佩其政绩,编《绘水集》记事,并请他题序。事后又请雕刻名家杨澥刻一对老岭石方章相赠。其中一枚边款刻隶书“气似春兰,操若寒柏。八闽毓秀,三吴被泽。情系弧寒,志矢贞白。大名不朽,勒此寿石”,以颂林则徐之德行。

清杨澥刻老岭石“林则徐印”方章
这一份清正自守、心系百姓的情怀,使他的书法与印章不仅是艺术珍藏,更是沉静中见力量、淡泊里有风骨的人格写照。
四件文物,三种身份:禁烟铁腕、改革先驱、书法名家。它们像四面镜子,折射出林则徐多维的人格与晚清中国的觉醒,更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能挥笔、敢破局”的福州人。从虎门销烟到船政巨轮,从禁烟信札到印章墨宝,林则徐的一生,始终贯穿“担当”二字。2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透过福博的橱窗凝视,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气节依旧闪光。那不仅是林则徐的风骨,也是福州人的底色。林公的四件珍宝,能否入围网友投票环节呢?我们一同期待。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投票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