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末的风里,罗平汉蹲在山西昔阳县广阳村的马路边,盯着脚边一块巴掌大的石碑发愣。
石碑上的字被风雨浸得有些模糊,要不是路过的老乡指着说"这就是八路军抓第一个日军俘虏的地方",他差点就错过了——毕竟,旁边的电线杆子都比这碑显眼。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党史教授,罗平汉写过《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这样的宏观著作,可越写越觉得"隔靴搔痒":
那些"歼灭日军若干"的数字,那些"提振士气"的结论,总像飘在纸面上的云,没落到泥土里。
直到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他突然冒出个念头:"去现场看看吧,说不定能摸到历史的温度。"
于是,这个"不像教授像驴友"的老头,背着个旧书包,坐高铁转中巴,半年里跑了20多个抗战旧址。
他没带助理,没搞排场,就像当年八路军走村串户那样,蹲在田埂上和老乡拉家常,趴在石碑上认刻字,甚至在平型关的乔沟里,摸了摸崖壁上的弹痕——
那是1937年9月25日留下的,当时115师的战士们就藏在这崖壁后面,等着日军的汽车队钻进"口袋"。
"乔沟这地形,简直是为伏击战生的。"
罗平汉站在沟底,抬头望了望两侧几十米高的山壁,"沟底就容一辆汽车过,日军进来了,想掉头都难。"
他想起史料里写的,那天早上,日军板垣师团的后勤车队刚开进乔沟,115师的机枪就响了。
战士们从山顶冲下来,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日军的汽车。
"光军用呢大衣就缴了几千件,够115师每人一件。
"他笑着说,"可代价也大啊——3营9连140人,最后只剩10个,连排干部全牺牲了。"
平型关的风里,现在飘着槐花香,可罗平汉总觉得能闻到当年的硝烟。
他想起毛泽东说的"游击战",以前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可站在乔沟里,才真正懂了:"不是不想打硬仗,是没办法啊。
八路军就3万多人,日军一个师团就有2万多,装备还比我们好。平型关是占了地形优势,可要是硬碰硬,肯定打不过。"
从平型关到百团大战的关家垴,罗平汉走了几百公里。
关家垴的梯田一层一层,像日军的防御工事。
1940年10月,彭德怀就在这里用望远镜盯着日军的阵地,"肉眼都能看见日军的钢盔"。
八路军集结了129师的主力,人数是日军的10倍,可还是没全歼冈崎支队。
"不是战士们不拼命,是日军的工事太牢了,机枪火力太猛了。"
罗平汉摸着梯田的土,"你看这土,当年都是红的,战士们爬着往上冲,子弹像下雨一样。"
关家垴的遗憾,让罗平汉更懂了"小米加步枪"的含义:"不是说武器不重要,是说人心齐。
老百姓把粮食藏在炕洞里,把儿子送到部队,所以八路军能打胜仗。"
他想起在车桥的经历,以前以为新四军只打小仗,可到了车桥,才知道粟裕指挥的车桥战役有多厉害。
"车桥像个'车'字,五座桥连起来,日军的据点就在中间。"
罗平汉站在涧河边,指着远处的村镇,"1944年3月,新四军摸黑过河,攻克了53座碉堡,歼灭了940多个日伪军,还抓了48个日军俘虏。"
他笑着说,"原来新四军也能打大仗,游击战不是'游而不击',是'游'着找机会'击'。"
车桥的河水还在流,罗平汉蹲在河边,摸了摸水里的石头。
"你看这石头,当年新四军就是踩着它过河的。"他说,"以前在书本上看车桥战役,只觉得是个数字,可站在这里,才知道什么叫'攻坚打援'。"
半年的重访,让罗平汉的"历史观"变了。
他不再只讲宏观的"战略",而是讲具体的"人":讲广阳村路边的小石碑,讲平型关牺牲的9连战士,讲关家垴梯田里的血,讲车桥河边的石头。
"历史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说,"我们今天吃着外卖刷着手机,是他们用生命换的。"
回到北京,罗平汉把重访的经历写成了文章。
他在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80年前的风里飘着硝烟,80年后的风里飘着桂花香。可我们不该忘了,桂花香是用硝烟换的。
当我们在夜市吃着烤串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当年在乔沟里啃着冻硬馒头的战士?
当我们在地铁里刷着视频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当年在关家垴爬梯田的战士?
当我们在朋友圈晒旅行照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当年在车桥河边摸石头的战士?"
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给罗平汉留言,说"看哭了"。
有个年轻人说:"我爷爷就是八路军,他从来没跟我说过当年的事,可看了你的文章,我好像懂了他为什么总盯着旧照片发呆。
"罗平汉笑着回复:"其实,历史从来没走远,它就在我们脚下的土里,就在我们身边的风里。"
那天晚上,罗平汉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月亮。
他想起在平型关种的小树苗,"等它长大,就能替我们记住当年的事"。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80年前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80年后的我们,该用什么记住他们?"
风从窗外吹进来,吹翻了他的笔记本。笔记本上,夹着一张照片:那是罗平汉在平型关的乔沟里,蹲在地上摸石碑的样子。
照片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2025年春末的清晨,山西平型关的乔沟里飘着淡淡的槐花香。62岁的罗平汉蹲在崖壁边,手指抚过粗糙的石缝——这里没有游客,没有导游,只有风穿过山涧的声音,像极了88年前的那声枪响。
一、"找回忆"的教授:从书本到泥土的穿越
罗平汉是中共中央党校的党史教授,写过《抗日战争与中共崛起》这样的学术著作。
可最近几年,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课堂上讲"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学生们点头记笔记,可眼神里没有波澜;
讲"百团大战作战1800余次",粉笔灰落在教案上,像落在遥远的历史里。
"抗战胜利80周年快到了,我想去找找'活的历史'。"
罗平汉收拾起旧书包,像个退休的驴友,坐高铁转中巴,半年里跑了20多个抗战旧址。
他没带相机,没拍打卡照,只带了个笔记本,蹲在田埂上和老乡拉家常,趴在石碑上认刻字,甚至在广阳村的马路边,和卖煎饼的阿姨聊起了"第一个日军俘虏"的故事。
"阿姨,您知道广阳伏击战吗?"罗平汉指着路边的小石碑。
阿姨擦了擦手,笑着说:"咋不知道?我爷爷当年就在山顶的小庙里给八路军放哨。
那时候日军的汽车队过来,爷爷敲了三下铜盆,八路军就冲下来了。"
罗平汉蹲下来,摸了摸石碑上的"广阳伏击战遗址"几个字,指尖沾了点泥土:"原来抽象的'历史',就是老乡嘴里的'爷爷的故事'。"
二、乔沟的风:藏在崖壁里的硝烟
平型关的乔沟是罗平汉最难忘的地方。1937年9月25日,115师的战士们就藏在这两侧的崖壁后面,等着日军的汽车队钻进"口袋"。
"你看这沟底,就容一辆汽车过。"罗平汉站在沟底,抬头望了望几十米高的山壁,"日军进来了,想掉头都难。
"他想起史料里写的,那天早上,日军的汽车刚开进乔沟,115师的机枪就响了。
战士们从山顶冲下来,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日军的汽车。
"光军用呢大衣就缴了几千件,够115师每人一件。"他笑着说,"可代价也大啊——3营9连140人,最后只剩10个,连排干部全牺牲了。"
乔沟的风里,现在飘着槐花香,可罗平汉总觉得能闻到当年的硝烟。
他想起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说的"游击战",以前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可站在乔沟里,才真正懂了:"不是不想打硬仗,是没办法啊。
八路军就3万多人,日军一个师团就有2万多,装备还比我们好。平型关是占了地形优势,可要是硬碰硬,肯定打不过。"
"您看这崖壁上的弹痕。"罗平汉指着崖壁上的坑洼,"这是当年日军的机枪打的,战士们就藏在这后面,子弹擦着头皮飞。"
他摸了摸崖壁,"现在崖壁上长了草,可草下面,还是当年的石头。"
三、关家垴的梯田:红土上的坚持
从平型关到百团大战的关家垴,罗平汉走了几百公里。
关家垴的梯田一层一层,像日军的防御工事。
1940年10月,彭德怀就在这里用望远镜盯着日军的阵地,"肉眼都能看见日军的钢盔"。
"八路军集结了129师的主力,人数是日军的10倍,可还是没全歼冈崎支队。"
罗平汉摸着梯田的土,"不是战士们不拼命,是日军的工事太牢了,机枪火力太猛了。你看这土,当年都是红的,战士们爬着往上冲,子弹像下雨一样。"
他想起彭德怀的话:"哪怕拼光了,也要把这个钉子拔了。"
可最后,八路军还是主动撤出了战斗。
"不是失败,是教训。"罗平汉说,"从那以后,八路军更懂了'游击战'的重要性——能大打就大打,能小打就小打,'游'是为了更好地'击'。"
四、车桥的河:新四军的"大仗"
罗平汉以前以为,新四军只打小仗。可到了车桥,他才知道自己错了。
车桥位于江苏淮安,是连接苏中与苏北的交通要道。
镇子坐落在涧河两岸,五座桥连起来,像个"车"字。
1944年3月,粟裕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在这里打了一场"攻坚打援"的大仗。
"你看这涧河,当年新四军就是踩着石头过河的。"
罗平汉站在河边,指着远处的村镇,"日军的据点就在中间,深沟高垒,设防很严。
可新四军摸黑过河,攻克了53座碉堡,歼灭了940多个日伪军,还抓了48个日军俘虏。"
他笑着说:"以前以为新四军只打'麻雀战',可车桥战役让我明白,游击战不是'游而不击',是'游'着找机会'击'。只要有机会,新四军也能打大仗。"
五、风里的桂花香:我们该记住什么?
半年的重访,让罗平汉的"历史观"变了。他不再只讲宏观的"战略",而是讲具体的"人":讲广阳村放哨的爷爷,讲平型关牺牲的9连战士,讲关家垴爬梯田的战士,讲车桥过河的新四军。
"历史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罗平汉说,"我们今天吃着外卖刷着手机,是他们用生命换的。"
他想起在平型关种的小树苗,"等它长大,就能替我们记住当年的事"。
他想起在车桥河边摸的石头,"当年新四军就是踩着它过河的"。
他想起在关家垴摸的土,"当年都是红的,战士们的血"。
风里的疑问
那天晚上,罗平汉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月亮。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80年前的风里飘着硝烟,80年后的风里飘着桂花香。可我们不该忘了,桂花香是用硝烟换的。"
他想起白天在平型关遇到的年轻人,"叔叔,这里以前是战场吗?"年轻人指着乔沟问。
"是呀。"罗平汉说,"当年有很多战士在这里牺牲。"
"他们为什么要牺牲?"年轻人问。
罗平汉沉默了一会儿,说:"因为他们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年轻人点了点头,转身去拍乔沟的照片。罗平汉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毛泽东说的"为人民服务",原来不是口号,是当年战士们的信仰。
风从窗外吹进来,吹翻了罗平汉的笔记本。
笔记本上,夹着一张照片:那是他在平型关的乔沟里,蹲在地上摸石碑的样子。
照片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
备注:本文根据罗平汉教授重访抗战旧址的经历改编,文中细节均来自其口述及公开史料。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致敬所有为民族解放牺牲的先烈。
更新时间:2025-09-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