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讨好美国得罪中国,不料本该签约的美国在关键时刻已经抛下李嘉诚,这次李嘉诚后悔也来不及了。
由于港口不是商场,巴拿马运河更不是商业地皮,对于李嘉诚这笔交易,我国一直是十分关注的。
中国每年有超过20%的海上远洋贸易依赖巴拿马运河,中美之间一旦发生高技术脱钩或制裁摩擦,运河两端的“入口钥匙”是否会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谁都说不好。
若贝莱德顺利完成收购并接管管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的船只,尤其是装载电讯设备、芯片元器件的货轮,可能将长期暴露在美方监控之下。
所以美国对此反应极其敏感,消息传出后,特朗普迅速表态:“美国必须重新掌控运河安全。”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的表态更加露骨:“这笔收购是对中国航运霸权的釜底抽薪。”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这不再是“外资流入”或者“资本市场自由”的范畴,而是涉及国家供应链安全与全球航运掌控权的问题。
这笔交易一经曝光,中方很快做出一系列反应,速度与强度都显示了这不仅是“市场事件”。
首先是国务院港澳办,三天内三度发声,罕见地使用了“莫天真”“勿糊涂”等字眼,直指交易背后的政治风险,这种措辞,在近年涉港事务中极为罕见,堪称敲响警钟。
随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并要求长和就“供应链安全”进行补充披露,释放出清晰信号:企业行为若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将不再被视作中性的“市场选择”。
与行政监管并行的,是实际市场反击——中远海运、中外运、招商局港口等央企迅速宣布中止与长和系港口的部分合作,导致其香港、东南亚等地港口货运量骤降45%,这对一家物流依赖型企业而言,堪比是动到了大动脉。
过去40年,李嘉诚从香港走向全球,凭借其“审时度势”的嗅觉完成无数成功转型,但这一次,他似乎赌错了方向。
香港媒体《大公报》连发多篇评论,点名批评李嘉诚“吃尽中国红利,却在关键时刻疏远祖国”,质问其商业行为是否已触及国家利益红线,香港多名立法会议员甚至援引《香港国安法》质疑,交易是否构成“危害国家安全”。
在公众舆论风暴中,长和集团尝试“灭火”解释,强调这仅是“正常商业行为”,并声称“始终支持一国两制,坚定立足中国市场”,但这些话语明显无法平息质疑,更无法改变现实。
更为尴尬的是,美国政府和贝莱德也开始“踩刹车”。
交易公示后,巴拿马政府在美方压力与本国舆论夹击下宣布“重启港口特许权审查”,要求重新评估交易对主权安全的影响,换句话说,这笔交易随时可能被叫停,而贝莱德也面临巨额违约金——目前已突破10亿美元。
李嘉诚曾倚赖的灵活“中间地带”,已不复存在。
此次事件,也让李嘉诚陷入空前被动,舆论普遍认为,他在战略层面犯下两大错误:
其一,“忘了本”。李嘉诚曾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崛起,港口、地产、能源、通讯业务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但他近年来频繁减持内地资产、增持欧美业务的操作,让不少人质疑其“去中国化”倾向。这种转向,在中美对抗日益加剧背景下,难免激起政治敏感。
其二,“押错边”,他过于相信“资本无国界”这套逻辑,在一个全球重新划分产业阵营的时代,依然试图通过“买卖中立”来规避战略站队,最终却两头不讨好——中国市场强烈反制,美国政界亦将其视为“可用即弃”的筹码。
所以说,李嘉诚之所以“玩不转”,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判断失误,更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你们认为呢?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