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为何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德国又出来搞小动作了。

9月26日,欧盟被曝出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将对中国发起不同领域共20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也是第一时间拍手称快。

要知道,在2018年的时候,德中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每周数十列中欧班列在这里穿梭,部分就业岗位甚至直接与中国合作挂钩。

可谁也没想到,四年后这份合作协议到期即止,官网相关新闻被悄悄删除。

不止杜伊斯堡,基尔市搁置了与青岛的友城计划,杜塞尔多夫停办办了12年的“中国节”转办“日本节”。

曾经在默克尔时期热络的中德城市互动,为何会突然按下“减速键”呢?

从亲华标杆到合作降温,德国城市的反差

杜伊斯堡的转变,是中德城市合作降温的缩影。

2019年时,这里的中欧班列货运量占中德总量的40%,中国企业投资让当地物流、仓储行业多了2万多个岗位,连德国媒体都感慨杜伊斯堡的铁轨都在通向中国市场。

可2022年,与华为的“智慧城市”协议到期后,市政厅给出的理由是等联邦政府和欧盟的统一指导,实则是欧洲对中国在俄乌冲突立场的顾虑。

连城市交通信号灯的数字化改造,都被和地缘政治绑了钩。

基尔市的操作更显仓促。

2023年,这座德国海军基地城市本要和青岛深化友城合作,涉及海洋贸易与船舶技术交流。

可市长乌尔里希·托瓦尔突然宣布搁置计划,理由是市民有安全顾虑。

事后有媒体披露,市政府连专业机构都没咨询,只因为青岛是中国海军重要城市,就给合作贴了“风险”标签。

杜塞尔多夫的“中国节”曾是当地华人的骄傲,连续12年举办,每年吸引超10万民众参与,舞狮、书法展、中医体验总能聚拢人气。

可2023年,市政厅突然停办,转而举办“日本节”,尽管其解释称是为“丰富”活动形式,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借口罢了。

如今的降温,更让人怀念默克尔时期的黄金合作。

这位德国“铁娘子”执掌政权16年,多次访华,除了北京、上海,还特意去合肥、沈阳这些非一线城市。

2015年,她在合肥考察江淮汽车与大众的合资项目时说,德国城市不该只盯中国大城市,合作机会在每一条产业链上。

这句话成了中德城市合作的“破局密钥”。

此前1982年杜伊斯堡就和武汉结了友城,但多年来只有签字仪式和新年贺信的纸面互动。

直到默克尔推动下,德国超100座城市与中国结为友城,合作才从务虚走向务实。

2021年,中德贸易额达到2455亿欧元,占德国GDP的10%,大众、宝马在华销售额占比都超30%,连柏林孔子学院的书法展、中医体验课,都要提前很久预约才能抢到名额。

遗憾的是,随着2021年默克尔卸任,中德城市合作的风向悄然变了。

2023年7月,德国政府出台首份《中国战略》,首次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系统对手的混合体,“去风险”成了核心关键词。

这份文件没直接要求地方终止合作,却给所有互动加了安全审查的枷锁。

政策的影响很快传到基层。

杜伊斯堡不续约华为时,表面说“等指导”,实则是联邦政府对中企的信任降温。

更明显的是孔子学院的境遇,2021年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长要求关闭所有孔子学院,汉堡大学率先切断合作,让孔子学院搬出校园。

虽然理由是“审核”中国影响力,可谁都清楚,这是“去风险”在文化领域的延伸。

默茨上台后,这种矛盾更突出。

2024年,他召集200多名驻外使节时说要寻求与中国合作,却同时强调降低对华依赖。

明明曾经合作的那么愉快,为何德国还是转向了呢?

其实,德国如今的对华政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半个多世纪政策演变的结果。

上世纪60年代,勃兰特政府推出“新东方政策”,核心是“以接近促转变”,通过与苏东集团缓和关系,为两德争取安全缓冲带。

那时的政策,本质是自我解围,而非促使对方变革。

可冷战结束后,这一政策被改造为“以贸促变”,成了德国对华战略的工具,表面是做生意,背后想通过贸易推动中国变革。

1972年中德建交,其实也离不开美国的态度。

1964年艾哈德政府曾和中国在瑞士秘密谈贸易协定,却因美国反对而失败,直到尼克松政府放宽对华政策,德国才敢签署建交公报。

2023年,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直言,过去那种通过贸易推动对方变革的设想,如今不合时宜了。

这句话承认了“以贸促变”的失败,却没反思政策本身的问题,将经济合作与意识形态捆绑,本就违背了互利共赢的本质。

就这样,在“去风险”与求合作的拉扯中,绿色领域渐渐成了中德城市合作的安全区。

这里没有地缘政治的争议,只有“碳中和”目标下的共同需求。

昆明与德国雷根斯堡的合作,成了生态治理的典范。

昆明曾花十年时间治理滇池,通过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把曾经的污染湖变成水质达标的生态湖。

雷根斯堡面临多瑙河支流污染问题,主动借鉴昆明经验,2025年还派代表团到昆明考察,双方签订了流域治理技术交流协议。

不仅如此,青岛中德生态园的被动式住宅,还成了绿色建筑的标杆。

这种住宅不用空调暖气,靠自然通风与保温材料就能维持20-26℃的舒适温度,2025年还获得全球绿色建筑奖。

慕尼黑、汉堡等城市组团来考察,计划把这套技术标准引入德国,毕竟欧洲“碳中和”目标迫在眉睫,中国的绿色建筑经验,能帮德国节省大量减排成本。

这些案例证明,当合作聚焦低敏感、高契合”的领域,中德城市依然能找到共赢的空间。

未来的合作或许不再“全面开花”,但只要围绕绿色、技术、民生这些核心需求精准对接,互补性就不会被风险标签掩盖。

结语

从2018年的“智慧城市”蓝图,到2022年的合作终止,再到2025年中欧班列的绿色转型,德国城市与中国的互动,其实是全球秩序调整期的一段缩影。

联邦政府的“去风险”政策,试图在合作中寻找安全边界,却忽略了中德经贸的互补性、产业链的关联性。

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与经验,“脱钩”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这场“无声的告别”,终究不是终点,但只要产业链的纽带还在,共同发展的需求还在,双方就终将在新的赛道上重新牵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德国   中国   友好   关系   城市   何越   政策   孔子   昆明   青岛   风险   基尔   联邦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