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华每日电讯》微信上看到一则温暖的故事:河南有个妈妈,最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每天给儿子带的牛奶他一口没喝,全悄悄给了同学。一开始她挺来气,心想:特意给你补营养,你倒好,天天送人?直到这天她没忍住,直接问了儿子。结果孩子说:“他没妈妈(给买)。”妈妈一听,瞬间全明白了。她马上说:“那以后带两瓶,你一瓶,他一瓶。”没想到儿子摇摇头,说想带三瓶。“他还有个小妹妹,他自己都不舍得喝,全都留给妹妹了。”妈妈一听,立马就答应了。
这则温暖的故事里,三瓶牛奶装下的不只是营养,更是家庭善行浇灌出的善良之花,它清晰印证了一个道理:家庭善行从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藏在父母接纳与支持的温柔滋养里,它让孩子的善良从本能萌芽,长成能照亮他人的温暖力量。
家庭的包容,是孩子善良的“保护壳”。面对孩子“浪费”牛奶的行为,很多家长可能第一时间指责 “不懂事”“白疼你”,可这位妈妈却选择先倾听原因。当孩子说出 “他没妈妈”时,她没有质疑孩子的判断,更没有用“自家也要花钱”的现实考量打压孩子的共情,反而立刻理解并给予支持的回应。这份包容至关重要:孩子的善良本就纯粹又脆弱,若家长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去评判,只会让孩子觉得“帮人是错的”“善良会挨骂”,久而久之,那份本能的共情便会被压抑。而这位妈妈的“不责怪”,实则是为孩子的善良撑起了安全空间,让他敢循着内心的柔软去行动,敢把“看不得别人苦”的心意变成实际举动。
家庭的共情传递,是孩子善良的“成长剂”。当妈妈最初说“带两瓶”时,已是对孩子善良的肯定;而当孩子提出“带三瓶”,因为同学“不舍得喝全留给妹妹”,妈妈“立马答应”的反应更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共情教育。她没有居高临下地说 “你要学会分享”,而是顺着孩子的视角,看到了更弱小的妹妹,认可了孩子“照顾他人”的担当。这种“跟着孩子的善良走”的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孩子会从妈妈的回应里明白,善良不是简单的“给一点”,而是能看见他人没说出口的需求;会懂得,自己的温暖不仅能帮到同学,还能惠及更小的孩子。于是,孩子的善良不再是偶然的本能,而是有了“体谅更弱小”的深度,这份被肯定、被延伸的共情,会成为他未来待人处世的底色。
家庭善行更像一颗“火种”,能在社会中传递温暖的连锁反应。男孩的善良,会让同学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或许这份温暖会让同学更懂得疼爱妹妹;而妈妈守护善良的举动,也会给更多家长带来启示: 原来教育孩子善良,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只需要在孩子露出善念时递上一份支持。从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开始,当每个父母都像这位妈妈一样,不熄灭孩子的善良微光,那些被滋养的善良便会走出家门:可能是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可能是看到陌生人处于困境时的一次伸手,这些微小的温暖汇聚起来便成了整个社会的温情底色。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最好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教孩子“应该做什么”,而是父母“怎么做”。这位河南妈妈没有讲过一句大道理,却用“倾听、接纳、支持”的行动,把“善良值得守护” 的信念刻进了孩子心里。毕竟,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最初都来自家庭:若家里充满计较,孩子便容易冷漠;若家里藏着温柔的善行,孩子便会自带温暖。愿更多家庭都能成为善良的 “培育场”,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家庭给予的温暖,长成照亮他人的小太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