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因为《南京照相馆》、《731》电影的影响,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悲剧,又一次成为大家的话题中心。
明明是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民族耻辱,可竟有人为日本“开脱”,甚至口出狂言:
“南京大屠杀根本就不存在,日本政府没有必要就侵华战争对中国道歉”
这个叛徒叫马立诚,他当公知的那几年,试图策反全民族。
2004 年,曾任《人民日报》编辑的马立诚,公然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文章。
他在里边否认了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甚至还将南京大屠杀称为是我们“瞎编”的历史事件!
他还在其中提出,因为日本政府已经道过歉,所以没有必要再进行“赔偿”。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瞬间激起非常大的轰动。大家对于这种颠倒黑白的言论非常愤怒。
也有许多人不理解,这种话为什么会在一个身为《人民日报》的主编口中说出,甚至还说的这么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更可笑的是,马立诚的出生地,竟是承载着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痛史的南京!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应该比其他很多人都更深刻地铭记那场劫难的耻辱与悲惨。
然而没想到他顺风顺水的成长轨迹竟然成了隔绝真相的屏障,将历史彻底抛诸脑后!
马立诚出生于 1946 年,父母是普通的工厂工人,家境的贫寒让他自幼年起便深陷温饱困境。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生活重心几乎全在为生计奔波上,所以他也未能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
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他选择在31岁时参加了1977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考。
他在这之后顺利的进入了武汉大学,在专业选择上,他坚定地选择了历史专业。
这份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他在进入大学后,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之上。
他的文章也越来越有“分量”,还多次被校外的报社看中并且刊登,甚至还有多家知名报社向他抛来橄榄枝。
毕业后,他先是被《中国青年报》收入麾下,还给了他评论部副主任的职务,更对他的时评青睐有加,多次在重要版面刊登。
这时的马立诚对社会上的所有问题都不留情,因此也成为了许多人当时的偶像。
马立诚也在许多人的推荐下,成功成为《人民日报》的主编,还在之后成为报社里最知名的编辑之一。
凭借工作带来的便利,他得以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中国的政治生态与社会改革进程。
那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评论文章,还陆续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交锋》系列丛书。
其中《交锋三十年》还成功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然而,一次赴日交流的经历,却成了他思想轨迹的诡异转折点...
从日本回来后,他的思考方向开始发生扭曲的偏移。他声称要“反思历史”“审视中日关系”,却在所谓的 “反思” 中一步步偏向对历史真相的否定。
2002 年,马立诚公开发表了《对日关系新思维》一文。
他在文中探讨中日关系时,所持的观点已经完全背离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情感与国家政府的坚定立场。
这篇言论引起的反响非常大,但大部分都是负面评价,所以他不满足于此,开始试图再次煽动群众。
他甚至以钓鱼岛为例子,竟然要求我国政府不要再干涉中日南海的纷争。
但是这下他可真是惹怒了我国的民众,无数网友都谴责他是当代的“汉奸”。
再后来他甚至还能说出南京只是在战争期间,“不可避免”的“伤亡”,不可能是“大屠杀”。
在他的“助纣为虐”之下,我国经历的一切都好像变成了是“胡说八道”的!
早已挺直腰杆的中国,是不可能放任马立诚这类罔顾历史、伤害民族情感的人随意“折腾”的。
马立诚在成为过街老鼠后,转头就去了日本,在日本过了三年被奉若上宾的日子后,他再也没有了可以利用的价值后,就被毫不留情地扫地出门。
在这之后他就再次“跑路”到了香港,又成为日本的“走狗”,参加过无数次的暴乱行动。
不仅如此,在2021年时,日本还曾经表示,他们“慷慨款待”过的人中,就有马立诚,这可能也是马立诚为什么“忘本的原因”。
他的所作所为,已经狠狠践踏了中国人民深埋心底的民族情感与人类共有的正义良知,已经成为历史真相的扭曲者、民族情感的伤害者,这样的人,根本不配被称为是政论家,他也早已丧失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底线与操守,根本就不配被称为是中国人!同时,国家也应加强对这些所谓的“公知”和“汉奸”的惩治力度,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阵地主动权。
信息来源:
新黄河—《南京照相馆》提档7月25日上映 今日预售开启
光明日报—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揭晓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