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感美妆爆发:物理降温成今夏赢家

防晒理念正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降温,凉感护肤成为今夏热门赛道。

炎炎夏日,脸被晒得又干又疼,泛红刺痛成为常态,这也是数亿消费者的夏日痛点。

据魔镜洞察显示,护肤市场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防晒用品市场2025年Q1后强势复苏,防晒喷雾(占比13.1%)则保持10.55%的销售增长,防晒膏/粉末(同比+133.6%)等高潜力小众品类增速亮眼。与此同时冰巾成交同比翻14倍,清凉湿巾销量增长140% 。

消费需求正从传统的“晒后修复”转向“即时降温”,物理降温技术凭借其安全高效的特点,成为满足这一“防护-降温-修复”闭环需求的核心驱动力,正重塑整个夏季护肤市场格局。


01 需求革命:从被动修复到即时防护

晒后修护市场正经历高速增长。魔镜洞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4.8%,销量同比增长11.8%。但产品开发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从单纯的损伤后补救,转向即时防护的时效性竞争,减少损伤发生,阻断晒后损伤恶化。

1.消费者认知升级推动市场转向

玉泽联合知乎数洞发布的《2025屏障受损人群科学防晒趋势报告》指出,大部分消费者仅知道紫外线会导致晒黑,对其加重皮肤敏感、造成深层损伤的危害缺乏了解。这种认知局限正在瓦解:

消费者需求从“事后补救”转向“即时防护”。《2025屏障受损人群科学防晒趋势报告》揭示了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经暴晒后若未及时修护,皮肤屏障遭到破坏,会形成“损伤-抵抗力下降-更易损伤”的恶性循环。因此,超过90%的敏感肌人群在选择防晒产品时要求“温和不刺激”,近73%的敏感肌人群强烈要求“质地轻薄不油腻”。

2.敏感肌人群激增催生新需求

《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我国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已达36.1%,几乎每3名女性中就有1人面临“皮肤危机”。这类人群对产品温和性、降温速度和质地提出更高要求。超过90%的敏感肌人群要求“温和不刺激”,近73%强烈要求“质地轻薄不油腻”。

3.时效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真正有效的防晒,从来不止于 “防” 这一层面,更需将 “修护” 纳入核心考量。如今,消费者对防晒的期待早已超越单纯的防护功能,认知从“晒黑”扩展到光老化(加重敏感、破坏屏障);

“黄金6小时”概念正在取代传统的“黄金72小时”晒后修护理念。防晒不再割裂为“防护”或“修复”,而是要求全链路解决方案——防护时减少损伤积累,损伤后极速阻断恶性循环。品牌纷纷强调“及时起效”

真正有效的防晒修护,时效性是关键壁垒。 品牌纷纷围绕“即时起效”展开竞赛:

防护时效升级:微囊化缓释等技术延长有效防护时间。

修复/降温时效跃升:某品牌舒安霜宣称“15分钟褪红”,某品牌油敏霜实现“15秒闪降温”(皮肤温度降低7%)、“1分钟速退红”(泛红降低11%)。

功效导向明确:社媒平台中,防晒与美妆、母婴场景关联度高(TGI 1444/178),功能功效中,“降温”、“保湿”、“补水”成为核心诉求,直接指向即时体感与快速舒缓需求。

产品设计逻辑从“修复损伤”转向“预防损伤”,这一转变为物理降温产品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


02 形态创新:物理降温产品的多维突破

降温护肤市场正经历品类爆发期,产品形态创新围绕使用场景展开差异化竞争

1.质地创新:冰沙霜的下沉市场突围

凉感面霜成为今夏护肤界“新宠”。无印良品凉感冰沙面霜(58元)以“一抹即融”为卖点,涂抹后迅速产生冰凉感。

冰沙霜、轻薄质地社媒声量占比38%,“清爽”“晒后修复”成关键词。

头部品牌表现:戴可思、海龟爸爸等婴童品牌通过冰沙霜、舒缓保湿技术实现销量突破,如海龟爸爸销售额环比+167.35%4;2025年1-5月婴童护肤线上销售额达8.8亿元(同比+25%),高端化趋势推动均价提升。

这类产品分为物理化学两类:物理凉感面霜通过赤藓醇等成分自身物理特性变化带走热量;化学凉感面霜则依赖薄荷醇等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后者可能造成过敏甚至抑制神经系统,引发“冰感刺客”争议。

2.喷雾技术:微米级雾化的精准降温

技术升级:面部喷雾行业通过微米级雾化喷头技术升级实现精准降温。该技术将功效成分转化为细密雾态,构建接触即渗透的肤感交互体系。法令纹贴/膜类产品增速1321.41%。

市场演变呈现功能精细化:从基础补水,到敏感肌护理,再到如今向美白淡斑、光损伤防护、氧化应激修复等复合功效领域拓展。2025年,便携设计和全场景适配(日间补水、医美后修复、运动后舒缓)成为主要趋势。


03 未来战略:技术破局与市场争议

降温护肤赛道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技术壁垒与安全争议成为行业分水岭。

1.物理降温的技术护城河

物理降温技术因其安全性正成为主流选择。母婴产品尤其倾向采用物理凉感成分如赤藓醇和积雪草等。这类成分通过自身物理特性变化带走皮肤表面热量,类似冰块融化原理,避免化学刺激。

护肤专家强调:“在夏日相较于追求浅表皮肤一时凉感,做好保湿才是晒后舒缓的关键”。神经酰胺、红没药醇等舒缓成分被推荐用于增强产品安全性。

2.化学凉感的安全边界

化学凉感成分如薄荷醇及其衍生物、甲基二异丙基丙酰胺等面临安全性质疑。这类成分通过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让大脑产生凉感错觉,可能造成过敏反应。

消费者体验呈现两极分化:社交媒体上有用户描述“上脸像涂了薄荷凉到辣爆,并且后劲十足,十分钟了脸还辣着”。产品说明中“避开眼周”的提示成为这类产品的标配。

3.质地创新的技术突破

质地创新成为品牌技术竞争焦点。凡士林新推出的Cloud Soft轻润保湿霜采用“无痕质地技术”,通过神经酰胺和玻尿酸填充剂实现100小时保湿,临床实验证实能在30分钟内减少干燥99%。

4.成分内卷下的医学背书

成分竞赛催生专业医学背书需求。中研普华数据显示,头部企业正通过“医研共创”构建壁垒,如玉泽与瑞金医院合作开发的皮肤屏障修复系列。玉泽采用医研共创模式,其青蒿提取物经第三方实验室验证:促进CLDN1、FLG两大修护蛋白生长,增厚表皮。这种深度研发构建起垂直领域品牌的技术护城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时尚   今夏   赢家   物理   防晒   损伤   技术   质地   面霜   防护   成分   修护   皮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