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楼,一声巨响打破宁静,空调安装工从高空坠落,生死未卜,家属泪洒病床。
更让人揪心的是,苏宁与格力两个知名大品牌却不愿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踢皮球”。
高危行业的安全谁来保障?格力和苏宁谁能给出交代?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8月22日,上海的孙女士家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她冲出去一看,瞬间惊呆了,刚刚还在窗外作业的空调安装师傅,此刻正一动不动地躺在楼下的地面上,而在三楼窗外,那台崭新的格力空调外机,连带着被扯断的护栏,悬在半空中摇摇欲坠。
而整个事件的因为家属的出现也变得扑朔迷离,师傅的伤情变成谜团,电话里他自己说只是骨折,已经回家休养了,可找上门来的家属却哭诉,人根本没出院,还在ICU里抢救。到底谁说的是真话?
更奇怪的是工人的身份,格力官方明确表示,他们的标准流程只会派一名师傅上门,可那天出现在孙女士家的,却是整整三个人,这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有高空作业的资质吗?没人知道,也没人回答。
最离谱的要数苏宁的系统记录,这起发生在8月的事故,在系统里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安装完成”,日期更是匪夷所思的7月31日,那时候孙女士家还在装修,根本不具备安装条件,这个凭空出现的记录,至今无人解释。
事故发生后,惊魂未定的孙女士第一时间想到了销售方苏宁,她在苏宁的线下门店买的格力空调,理应由他们负责,然而苏宁的客服电话,像一个机器人,每次通话都是“您的问题我们已经记录,会尽快反馈”,然后便石沉大海。
无奈之下,孙女士找到门店,得到的答复却让她心凉了半截,苏宁方面表示,安装服务是由格力直接负责的,钱也是格力结算的,这事儿得找格力,像踢足球一样两边拉扯。
可格力那边呢?他们的说法听起来更“专业”,撇得也更干净,他们强调,官方派出的师傅必须持证上岗,公司给买了保险,作业时还必须系安全绳,言下之意,现场这个三人团队,恐怕不是他们的“正规军”。
两大品牌就这样,一个把责任推给品牌方,一个用内部标准划清界限,让受害者无从说理,只能自己承受方方面面的痛苦。
这些企业口中的层层保障,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那些本应是“安全阀”的环节,从后台数据到现场操作,几乎全面失效。
苏宁系统里那个“7月31日已完成”的诡异记录,暴露的不仅仅是时间错误,它更像一个信号,说明平台对整个服务流程的监控可能形同虚设。
这种记录是为了提前结算款项,还是为了规避管理责任?我们不得而知,但它确实让所谓的流程监管成了一句空话。
再看资质认证,格力声称师傅“持证上岗”,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完全是个信息盲区,大家怎么可能去核实师傅的资质证书是真是假?大多数人唯一的辨别依据,就是那身工作服。
最后是现场操作,坠落的师傅到底有没有系安全绳,至今无人说清,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事故发生时的巨响引起孙女士的警觉,而屋里另一位师傅竟然对孙女士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是师傅在外面作业”。
这种对高空作业风险的极度漠视和侥幸心理,让人不寒而栗,在这场闹剧中,最无助、受伤害最深的,是消费者和一线劳动者,孙女士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她不仅要承受事故带来的心理阴影,还要面对后续一连串的麻烦。
8月27日,受伤师傅的家属一行六人找上门来,其中甚至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电话打不通,找不到负责人,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业主身上,孙女士被夹在中间,既同情又恐惧,生怕自己被卷入一场扯不清的法律纠纷。
而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师傅,无论伤情是骨折还是危重,他都付出了惨痛的身体代价,他的家人在企业互相推诿时求助无门,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上门讨要说法。
这起令人揪心的坠楼事故,绝不是一个孤例,每年我们都能听到类似的高空作业悲剧,每次都能看到网友对品牌方不负责任的口诛笔伐,以及对安装乱收费、服务推诿等乱象的抱怨。
当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他们买的是一个包含产品和服务的完整体验,他们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背后复杂的商业漏洞。
经过这件事我们更要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要求工人增强安全意识,同时希望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管理,让企业更加良心负责,减少悲剧的发生。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