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财季财报的披露,给星巴克的中国困局写下了刺眼注脚:全球营业利润同比暴跌75%,中国市场营业利润降幅达21%。曾经凭一杯咖啡定义都市生活方式的行业霸主,如今不仅被瑞幸反超营收与门店数,市场份额更从2017年的42%断崖式跌至2024年的14% 。这场从巅峰到失速的转折背后,是支撑其崛起的两大核心红利正在加速消散,而僵化的模式让这位巨头难以跟上市场的新节奏。

星巴克的衰退早已不是偶然,而是体现在营收、份额、口碑等维度的全面承压。
在市场竞争中,星巴克的"霸主地位"已被本土品牌瓦解。2023年,其中国市场占有率跌至第三,仅为4.2%,而瑞幸不仅门店数突破2万家实现翻倍,营收增速更达到47%,远超星巴克8%的营收增长 。价格差距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星巴克客单价维持在30-40元,而瑞幸主打10-20元价格带,库迪甚至以10-15元的低价抢占市场,一杯星巴克的花费足以购买2-3杯本土品牌咖啡。
盈利能力的滑坡更为致命。2025年第四财季,星巴克全球利润暴跌的背后,是"成本上涨"与"销量下滑"的双重挤压——咖啡豆价格攀升推高成本,而消费者流失导致销量疲软,中国区客单价更已出现4%的下滑。雪上加霜的是,品牌口碑接连受挫,从马来西亚门店店员辱骂中国游客的争议事件,到消费者吐槽"新品创新乏力",曾经的"高端滤镜"正在加速破碎。
更严峻的是市场布局的失衡。其全国7000家门店中,仅上海就占近1200家,前十门店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二线城市,而这些市场早已趋于饱和,新兴市场渗透严重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增长空间。

星巴克在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踩中了时代的两大红利,但随着市场迭代,这两大支柱已不复存在。
红利一:外资品牌的"高端光环"褪色
21世纪初,星巴克进入中国时,自带的外资品牌属性天然等同于"品质与格调"。在国货尚在起步的年代,其100-200平米的门店、"第三空间"的概念,不仅是喝咖啡的场所,更是都市精英身份的象征,这种品牌溢价让消费者愿意为30元的咖啡买单 。
但如今,这层光环已彻底消散。一方面,国货崛起重塑了消费认知,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通过稳定的品质与创新的产品,打破了"外资=高端"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与新鲜感,对品牌历史的关注度持续降低,星巴克的"老派高端叙事"反而显得与市场脱节 。当9.9元的美式成为日常选择,35元一杯的星巴克再也难以用"品牌故事"支撑溢价。
红利二:消费升级的"市场窗口"关闭
星巴克的快速扩张,恰好与中国经济腾飞带来的消费升级周期重合。2010-2020年,一二线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对咖啡的需求从"功能性饮品"转向"社交载体",星巴克的门店模式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得以依托核心商圈快速铺开。
而现在,市场逻辑已彻底反转。首先是消费心态转向理性,"喝一杯好咖啡但不花冤枉钱"成为主流诉求,星巴克的高定价在9.9元特价咖啡的冲击下失去竞争力;其次是市场格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一二线城市咖啡馆密度饱和,而星巴克依赖核心商圈大店的模式,既无法下沉到三四线市场,又难以应对写字楼、社区的"快取需求" 。商场也逐渐失去耐心,当星巴克的引流能力下滑,部分商圈甚至开始"清退"其门店,曾经的"香饽饽"沦为"备选"。

两大红利消散的同时,星巴克自身的模式僵化让转型举步维艰,在本土品牌的"快打法"面前尽显被动。
核心问题在于"高成本陷阱"难以突破。星巴克主打100-200平米的大店模式,核心商圈的选址、装修投入是瑞幸20-50平米"小店快取"模式的3-5倍。这种重资产模式决定了其无法跟进低价战——一旦降价,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将被彻底挤压,而维持高价则意味着持续流失客流。相比之下,本土品牌的轻资产模式灵活性极强,能快速渗透到写字楼、社区等场景,精准匹配"即点即取"的日常需求。
数字化与本土化的差距更显致命。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是天生的"数字原住民",通过App精准推送、抖音直播带货、社群拼团等方式实现高效获客,还能用"茅台拿铁""黑神话悟空联名"等产品制造社交话题,33%的消费者因这类联名增加购买频次 。而星巴克的数字化推进缓慢,受制于总部审批流程,移动点单、会员体系等功能迭代滞后,新品创新也难脱"传统咖啡"框架,难以击中年轻消费者的兴趣点。
如今,星巴克试图通过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破局",博裕资本等四家机构已进入最终谈判,但其CEO强调将保留30%股权,寻求"更懂本地市场的伙伴"。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巨头的"无奈妥协"——当自己无法快速融入市场,只能借助本土力量寻找生机。

星巴克的困局,本质上是"旧模式"与"新市场"的错配。它曾凭借外资光环与消费升级红利,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启蒙者,但当光环褪色、市场转向理性,其重资产、高定价、慢创新的模式便失去了生存土壤。
这场衰退给所有外资品牌敲响了警钟: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复制全球模式就能成功"的蓝海,而是需要"本土化共创"的竞技场。正如行业专家所言,Z世代消费者不在乎品牌历史,只在乎"下一杯有趣又划算的新品" 。
星巴克的故事还未结束,股权重组或许能带来新的可能。但无论结局如何,它的起落都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永远的市场。当红利消散,唯有主动求变、贴近用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