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林浦古村,打卡泰山宫、濂江书院,感受尚书文化;走进螺洲古镇,参观陈氏五楼,诵读陈氏家风家训……昨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云开学校定制团走进仓山林浦、螺洲,在探访古厝的同时,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感受闽都文化的魅力。
营员们在陈氏五楼赐书楼前合影。
探林浦古村
品“尚书文化”
林浦村迄今有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遗产之历史文化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林浦村,一眼可见各朝代的古迹。“林浦的景点太多了,一天都走不完!”跟随着讲解员王榕英的脚步,云开学子们穿行在村里的小街巷中,探索古村的文化底蕴,欣赏各个朝代的古建筑。
历经数朝的林浦村,星罗棋布着数百座各具特色的古建筑。这里坐落着南宋最后的行宫泰山宫、福州唯一从唐朝传承至今的濂江书院,“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的佳话更是流传数百年……每到一处,王榕英都详细介绍该古建筑的故事,也让营员们对课本上的历史有了重新的认识。
“文天祥在泰山宫前点将阅兵,抵抗到了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真是他爱国精神的写照。”小营员林梓诺感慨地说。
林浦村里高高矗立着“尚书里”石牌坊,中间两根方石柱上刻着楹联:“七科八进士传经衍庆,三代五尚书积德流芳。”
历史上,林浦村文风鼎盛、名士辈出。带着林浦为什么会成为“全国进士第一村”的疑问,小营员们走进了濂江书院。在书院里,大家坐在一楼的朱子学堂中,听讲解员讲解朱熹在林浦讲学的故事,仿佛听到了当年学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二楼的林浦林氏家风馆收录了以“三代五尚书”为代表的林氏历代先贤家风家训,让大家直观地感受流传至今的林浦家风家训和尚书文化。
林浦以尚书文化为思想精髓,而支撑起林浦尚书文化的便是“四正文化”。“‘四正文化’,说的是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学习。”在林浦林氏家风馆,小营员们纷纷摘抄林氏先人的家风家训金句。
小营员用相机记录林浦村的老建筑。
濂江书院讲解员为小营员们讲述林浦村的故事。
在林尚书家庙,小营员们认真记录。
张慧(右)为学生点评指导作文。
赏陈氏五楼
读家风家训
福州人常说,北有“三坊”,南有“螺洲”。这是因为螺洲文化古迹众多,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小营员们从林浦出来后,回到云开学校所在地——螺洲古镇,开启另一段千年历史之旅。
“帝师”陈宝琛被贬官后,回到螺洲建楼,隐居于此20多年,因此螺洲也被称作“帝师之乡”。陈宝琛谪居在家后,先后营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书五楼,就是陈氏五楼。
踏进陈氏五楼,小营员们不禁感叹这座院落的古典园林之美。“你们知道吗,陈氏五楼还是一座巨大的私人图书馆。当时人们说,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甲于全闽。”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
陈氏自十四世刑部尚书陈若霖起,始为显宦,十七世陈宝琛位居太傅。陈家曾创下“六子科甲”“父子兄弟叔侄同榜进士”等佳话。至今,陈氏五楼内还保存着诸多“陈氏家训”,彰显陈氏一族的严谨家风。
在名贤文博馆,小营员们详细了解了螺洲“朋友圈”;在陈岱孙纪念馆,感受了一代爱国学者经济救国的伟岸情怀;在陈氏五楼,系统学习了陈若霖、陈宝琛等历代先贤勤廉为民、忠诚爱国的事迹,以及螺洲陈氏的优秀家风家训。
“我们学校就在螺洲,陈氏五楼就在学校附近,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叶芸冰同学说。
细节“有感情” 妙笔写华章
当天下午,随团指导的福州云开学校语文老师张慧、庞姝钰,历史老师张木子,在福州日报社八楼会议室,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指导课。
张慧老师担任主讲,以“探寻闽都古韵,妙笔书写华章”为主题,巧设记忆抢答、小组讨论分享等环节,引导同学们整理见闻,选定一个“感受深”的场景或“有故事”的物件,运用“五感”,让细节“有感情”。
“不仅要反映景物的自然特点,还要发掘其人文内涵。希望你们把参观后的感受写出来,去展现闽都文化的魅力,探讨文化传承的价值。”张慧老师说。
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文思泉涌,妙语连珠。
七年(2)班陈斯然在文章《那一级石阶》中写道:“朝代更迭,社会变迁,变的是身边的一草一木。然而,这永恒不变的,唯有中国人骨子里的石阶般坚定的爱国心。”
八年(6)班林可馨在文章《文化共时代一色》中写道:“这些古厝,正是美的聚集地,它们不仅是富有诗意的美,是建筑所蕴含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的美,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美!”
活动最后,以小组互动点评、指导老师复评的方式,评选出了“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
福州云开学校校长杨忠彪表示,这次创新的德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形式与内涵,充分彰显了云开学校“以文化浸润心灵,以实践启迪智慧”的德育特色。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少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思政看点
福州云开学校:
以“知行合一”共筑成长之路
用“读思达”点亮育人新篇
福州云开学校深耕“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读思达”(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模式在德育实践中的深度融合。此次“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别具一格的成长之课。
此次研学活动,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指引,打破了课堂与书本的局限,巧妙地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紧密结合。同学们在行走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记者 林铭 周桃茂)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