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越要动?心内科主任直言:多数人不知道的晚年保命秘诀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在门诊复查时说:“医生,我退休后没什么事,天天坐着,结果这几年毛病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很多老人觉得年纪大了就该静养,少动才安全。

但不少心内科医生直言,真正的秘诀恰恰在于动。越老越要动,不动才是真的风险。

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下滑是常态,但下滑的速度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长期不运动的人,肌肉萎缩得更快,心肺功能减弱得更早。

国内外都有调查显示,活动量不足的老人,比坚持运动的老人寿命短,慢性病的并发症也更多。表面上看是年纪问题,实际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分不开。

医生长期随访发现,规律活动和死亡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动得多的人,心脑血管出事的几率明显更低。这说明,老了以后并不是要尽量少动,而是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动起来。

很多老人担心运动会伤关节、伤心脏,宁愿不动。可实际上,关节需要靠运动来维持活力。关节软骨没有血管,主要依靠运动时的压力变化吸收营养液。

如果总是静坐,软骨得不到滋养,反而加速磨损。美国一项大规模的老龄人群研究显示,每天坐超过7小时的人,膝关节退变的风险几乎翻倍。表面上看少动是保护,实际上是损伤。

对心脏和血管来说也是这样。缺乏运动,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波动更大。规律运动能改善血脂水平,增强心肺耐力。

数据表明,每周保持中等强度运动超过150分钟的老人,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下降三成以上。这个数字差距很直观,说明动与不动之间的健康差别巨大。

老人群体要延缓心脏和血管的退化,靠药物只能部分解决,而规律活动是根本。

代谢方面更容易被忽略。人过了60岁,肌肉量每年下降约1%到2%,基础代谢跟着降低。如果长期不运动,肌肉流失加快,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更难稳定。

相反,老年人坚持走路、做轻量抗阻训练,血糖更容易保持平稳。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那些习惯运动的老人,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低得多。

运动不仅消耗能量,还能改善代谢,这是药物不能替代的。

动还能保护大脑。很多人觉得运动只是锻炼身体,却没意识到它对大脑同样重要。规律运动能促进大脑血流,延缓神经退化。

英国一项追踪调查发现,长期坚持运动的老人,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比久坐人群低了近40%。很多老年痴呆的预防手段里,运动被反复强调,就是因为它对神经系统的保护效果非常突出。

老人想要保持头脑清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身体保持活动。

很多人把运动等同于走路,其实晚年的运动需要更全面。有氧运动锻炼心肺,抗阻训练保持肌肉和骨骼,平衡训练预防跌倒。

跌倒是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时候不是偶然,而是缺乏平衡力训练的结果。

每天坚持做一些简单的下蹲、抬腿动作,能显著降低风险。相比吃各种保健品,运动对预防跌倒的效果更直接。

有人会担心动太多会“透支寿命”。其实真正透支健康的是长时间不动。运动时心率上升,是心脏在适应和增强,并不是透支。

真正危险的是完全不动,让心脏功能一点点下降,最后连日常走路都觉得吃力。很多老人因为害怕风险而不敢动,结果反而让自己更脆弱。

运动和免疫力也有关系。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容易变弱,感染风险高。规律活动可以激活免疫细胞,降低慢性炎症。

长期研究发现,每天活动30分钟左右的老人,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免疫力的改善,不只是短期抗病,更直接影响寿命曲线。

当然,老人运动不能盲目。过于剧烈的活动确实可能带来风险。最合适的方式是中等强度,能微微出汗,不出现明显气喘。

持久性比强度更重要。哪怕每天散步半小时,效果也远胜于偶尔一次大强度锻炼。医生常说,适度和坚持才是关键。偶尔一次大运动带来的好处,不如每天的轻运动。

有人会说,身边也有不爱运动却长寿的老人。个别例子确实存在,但往往和基因背景相关。大样本的数据已经证明,规律运动的老人整体寿命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指望基因天赋并不现实,真正可控的就是运动。与其等病来了再去依靠药物,不如提前把身体养在动的状态里。

运动对晚年的意义,不只是延长寿命,更是提升生活质量。一个能自己走路、能自理的老人,和一个需要照护、卧床的老人,晚年体验完全不同。

那么,老人如果年轻时不运动,晚年再开始还有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哪怕在70岁以后才动起来,身体的退化曲线也能延缓。越早越好,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唯一无效的办法,就是一直不动。

建议老人运动要结合自身情况,不追求强度,而是追求规律。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中保持呼吸平稳,运动后注意放松。

避免空腹或过饱时锻炼,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有基础疾病的人,要先做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真正的秘诀,不是静养,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思,朱寒笑.运动健身行为对我国空巢老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养生   晚年   秘诀   科主任   老人   风险   规律   医生   强度   身体   血管   寿命   心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