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究竟长啥样?遍布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你可能也认不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打开电视看古装剧,剧里的人物动不动就掏出白花花、亮闪闪的银子往桌上一拍,那模样看着就值钱。

可真实的古代银子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那些在民间流通的银子,表面氧化得乌漆麻黑,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牙印,再加上常年使用留下的污垢,扔在地上你八成以为是块废铁疙瘩。

想象一下,要是穿越回古代,你手里攥着的那块黑乎乎、坑坑洼洼的玩意儿,真的能当钱花吗?

为啥古人见了银子就往嘴里塞?

古代没有验钞机这种高科技玩意儿,老百姓收到银子最怕遇上假货。

市面上有人专门用铅、锡这些便宜金属掺进银子里,外表看着差不多,重量也相近,普通人根本分不清真假。

这时候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来了——用牙咬。

真银子质地软,硬度比人的牙齿低不少,用力一咬就能留下清晰的齿痕。

那些掺了假的银子硬度高,咬上去要么咬不动,要么牙印浅得可怜。

街头小贩、客栈掌柜、当铺老板,凡是经手银子的人,收钱时都得先咬上一口。

时间久了,一块银子在市面上转了几十手、上百手,表面自然就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牙印,看着就像被老鼠啃过似的。

这种习惯流传了上千年。

宋朝人咬,明朝人咬,到了清朝还在咬。

你要是在古代拿着一块表面光滑、没有任何牙印的银子去买东西,店家反而会怀疑这银子有问题——怎么从来没人验过真假?是不是来路不正?

银子为什么会变成黑炭色?

现代人见到的银饰品都是亮晶晶的,可古代银子为啥黑得跟煤球似的?这得从银的化学性质说起。

银这种金属特别活跃,空气里只要有一丁点硫化物,它就会发生反应,表面生成一层硫化银。

硫化银是什么颜色?灰黑色。

古代的空气质量可比现在差远了。

城里烧煤烧柴,乡下堆肥沤粪,空气里到处飘着硫化氢、二氧化硫这些含硫气体。

银子在这种环境里待上几天,表面就开始发乌,放上几个月不管,整个就变成黑疙瘩了。

更要命的是古代炼银技术有限,提纯不彻底。

正经纯银的含银量得在99%以上,可古代银子里掺着铜、铁、锌这些乱七八糟的杂质,有的含银量只有七八成。

这些杂质一遇到空气和水分,氧化速度比纯银快多了。

老百姓手里的碎银子,用着用着就变得黑漆漆的,想让它保持白亮?根本做不到。

古人也不懂保养这一套。

没有专门的银布擦拭,没有密封袋存放,收钱的时候直接往怀里一揣,花钱的时候从袖子里掏出来,银子每天跟汗水、灰尘打交道,能不黑吗?

碎银子才是普通人的日常

影视剧里动不动就是整锭的银元宝,那玩意儿在古代可是稀罕物。

真正在民间流通的,都是零零碎碎的散银。

完整的银元宝一锭少说也得十两、五十两,相当于现在好几万块钱。

这种大件儿只有朝廷、富商、大地主才用得起,普通百姓一辈子都见不着几回。

老百姓日常买卖用的,都是几钱、几分的碎银。

买二斤肉,掰下来一小块;交房租,再掰一块;给孩子买本书,又掰一块。

这些碎银子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豆粒,有的像指甲盖,有的像小石子。

经手的人多了,表面磨得坑坑洼洼,再加上氧化发黑,上面还留着一圈圈的咬痕,整个看起来就是破烂不堪。

你要是把这玩意儿拿给现代人看,十个有九个会说这是废品站收来的烂铜烂铁。

商家收到这些碎银还得称重,专门备着小秤,一分一厘地算清楚。

顾客给的银子重了,得找零;轻了,再补上一块。

整个交易过程繁琐得要命,哪像现在扫个码就完事儿。

白银走上历史舞台经历了多少年?

很多人以为白银从古至今都是硬通货,其实它真正成为主流货币的时间并不算长。

早在先秦时代,史书里就提到过"白"这个词,指的就是白银。

那会儿银子已经存在,但只是贵族之间赏赐、送礼的稀罕物,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

真正把白银当钱用,得等到汉武帝时期。

元狩四年,汉武帝下令白银可以作为交易货币,不过主要用在对外贸易上。

丝绸之路开通后,跟西域商人做生意,银子比铜钱方便多了——轻便好携带,价值又高。

到了宋朝,白银的地位才慢慢提升。

朝廷允许民间用银子交易,但老百姓拿到银子还得去钱庄兑换成铜钱才能花。

那时候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将近一千块钱,普通人家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两。

元朝统治者发现银子好用,干脆把它定为官方价值标准,取代了之前的金子、铜钱和纸币。

从这时候起,白银才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起来。

等到了清朝,白银的黄金时代到了。

各地收税都用银子,官员俸禄发银子,商人做生意结账也用银子。

乾隆皇帝那会儿,国库里存了七千多万两白银,那可是天文数字。

清朝的一两银子购买力比宋朝降了不少,大概相当于现在三四百块钱,但架不住流通量大,家家户户都能接触到。

可惜好景不长。

清朝后期接连打败仗,签了一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动不动就得赔上亿两白银。

这些银子都流到了列强手里,国内的银子越来越少,经济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元宝和碎银的阶级鸿沟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花个钱都能看出贫富差距。

达官显贵出门带的都是成锭的银元宝。

那玩意儿不光值钱,更是身份的象征。

元宝表面光滑,上面还刻着官府的印记或者银号的戳记,拿出来往桌上一摆,气势十足。

这些人家里存银子,都有专门的库房,配着精致的木匣子装着,定期还让下人擦拭保养,确保银子始终保持雪白的色泽。

普通百姓就寒碜多了。

手里攥着几块黑乎乎的碎银,每次花钱都得小心翼翼地掰,生怕掰多了吃亏。

这些碎银没人管保养,平时就塞在腰包里、枕头底下,时间长了表面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摸上去黏糊糊的,闻起来还有股汗臭味。

这种差别不光体现在银子的成色上,还体现在使用场景里。

富人买房置地,拿出来的是一箱箱的银锭;穷人买碗面条,掏出来的是一小粒银豆。

同样是白银,在不同人手里,待遇天差地别。

银子的氧化速度有多夸张?

有人可能会好奇,银子变黑到底有多快?实际情况比想象中更夸张。

拿一块新打出来的银子,在古代的环境里放上一个月,表面就开始泛黄发灰。

三个月后,灰色加深,出现黑色斑点。

半年过去,整块银子变得灰扑扑的,白色只剩下一点点。

一年以后,基本就是黑色打底了,只有凑近了仔细看,才能发现底下还有一丝银色。

这还是放着不动的情况。

要是经常拿在手里把玩、交易,氧化速度会更快。

手上的汗液含有盐分和酸性物质,会加速银的腐蚀。

夏天天气热,出汗多,银子变黑的速度能翻倍。

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富裕人家存放银子都特别讲究。

用油纸包好,外面再裹上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可穷人哪有这个条件?银子拿到手马上就得花出去,根本来不及保养,也没必要保养。

市面上流通的银子,颜色一个比一个黑,这就是常态。

咬银子这招真的管用吗?

说回咬银子这个动作,它的准确率到底有多高?

纯银的摩氏硬度只有2.5到3之间,人的牙齿硬度在5左右,理论上确实能咬出痕迹。

问题是那些造假的人也知道这一套,他们会在假银子表面镀上一层真银,或者用软金属打底。

这种假货咬上去照样有齿痕,单靠这一招根本分辨不出来。

真正的老江湖验银还有其他办法。

听声音——真银子掷在桌上,声音清脆悠长;假银子声音发闷,很快就停了。

看断面——真银子切开后,断面光滑细腻;假银子断面粗糙,能看到杂质。

称重量——真银子密度大,同样大小的假银子会轻一些。

不过这些方法都需要经验,普通百姓掌握不了。

所以最保险的做法,还是拿到大钱庄或者官府指定的银号去检验,人家有专门的仪器和师傅,能准确测出成色。

当然,这又得花一笔手续费。

结语

古代银子的真实样貌,跟影视剧里的美化版本相差十万八千里。

那些黑不溜秋、坑坑洼洼、布满牙印的银块,才是老百姓手里真正流通的货币。

氧化变黑是化学规律,咬出牙印是防伪手段,碎银横行是经济现实。

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勾勒出了一幅更真实的古代生活图景。

下次再看古装剧,要是看到白花花的银子,你就知道导演又偷懒了。

信息来源: 《史记·平淮书》司马迁著 《宋史·食货志》脱脱等编纂 《清史稿·食货志》赵尔巽等编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货币史》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货币流通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银子   地上   古代   碎银   表面   手里   玩意儿   银元   货币   老百姓   清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