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先生走了,消息传开,香港半个娱乐圈的烛光都亮了,成龙、周星驰这样的大腕带头,连同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粉丝,都来送这位“香港才子”最后一程。
没想到,知名博主项立刚连发5篇微博,直指蔡澜 “道德有缺”,甚至抛出 “逼良为娼”“靠三级片洗白” 等重磅指控,连他丁克理念都被指是 “搞坏身体的借口”。
当全网都在缅怀之际,项立刚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炮轰?他口中的 “黑料” 究竟是确有实据,还是博眼球的争议营销?
项立刚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头顶着智能互联网专家、前央视评论员的光环,说话向来有分量,在众人忙着追忆蔡澜的“好”时,他站了出来,偏偏说了些大家不愿意听的话。
他最开始并没有直奔蔡澜,而是轰向了那些写悼文的人,他毫不留情地戳破了一层窗户纸,意思就是说那些看似情真意切的文字,有多少是真情流露,又有多少,是借着死人的光环,来标榜自己的品味,顺便在文化圈里互相取暖、巩固地位的表演。
项立刚厌恶这种姿态,在他看来,消费一个逝者,比沉默更不敬,而这场对悼念者抨击仅仅是个开始,所有人都预感到了,他真正想颠覆的,是蔡澜本人。
项立刚的第一刀,快、准、狠,直插蔡澜财富与声名的源头,他把蔡澜生前演艺的电影都搬了出来,说这些在当年让无数人脸红心跳的三级片,监制那一栏,清清楚楚地写着“蔡澜”的名字。
项立刚的质问简单粗暴:靠着剥开女演员的衣服赚钱,用这种方式掘到第一桶金,再拿这些钱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心安理得地接受“才子”的赞誉,这套“洗白”的流程,设计得是不是太完美了。
可从法律上,当年的香港拍这类商业片无可厚手非,但项立刚要谈的是道德,难道说一个人的发家史,真的可以和他的声誉完全割裂吗?
为了让这桩“罪名”更有分量,项立刚提到了一个名字:陈宝莲。
那个年仅十七岁的女孩,被嗜赌的母亲亲手推向了片场,在蔡澜监制的《灯草和尚》里,演出了那些让她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戏份,项立刚认为,这正是陈宝莲日后人生彻底失控,最终在二十九岁那年纵身一跃的因素。
但是蔡澜并不是凶手,他甚至可能都没见过陈宝莲几面,但在那部把花季少女推向深渊的商业机器里,他作为关键的操盘手,真的能说自己双手干净,全然无辜吗?
如果说翻旧账还只是道德层面的批判,那么项立刚接下来的进攻,更显得非常诛心,他将矛头对准了蔡澜晚年最耀眼的光环——“美食家”。
在公众的记忆里,蔡澜的人生可是活生生的美食地图,他可以为了云吞面跑遍港澳,也能为了越南河粉追到澳洲,这种不计成本、仿佛只为享乐而活的姿态,为他赢得了“食神”的美誉。
可项立刚对此却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蔡澜的所谓美食评论,大多是拿了好处的商业吹捧,油腔滑调,但唯独缺少了对中华饮食文化真正的敬畏和理解。
项立刚觉得真正的美食家,是靠岁月和人生阅历熬出来的,不是靠满世界“潇洒”地吃喝玩乐就能速成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甚至请出了一尊“大神”来做对比,说出那句流传甚广的刻薄之语:
“汪曾祺才是美食散文的大师,蔡澜这样的人和汪曾祺比,他连给汪曾祺提鞋都不配”。这句话的杀伤力可以说是巨大的,直接拉升了文化道统的高度。
在项立刚构建的叙事里,汪曾祺代表的是“里子”,是文化的沉淀,而蔡澜是靠着上节目、出书、做代言堆砌起来的“面子”,是一个被资本和流量吹捧出来的美食偶像。
项立刚的终极一击,是要彻底撕掉蔡澜身上那件“才子”的外衣。
他认为真正的文化人,必须有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才华,一条是德行,而在他看来,蔡澜恰恰是在“德”上有亏,并且罗列着蔡澜的“罪状”:
公开宣扬“年轻人先赚到100万再说别的”,这是在鼓吹拜金,得意洋洋地自曝交往过六十多位女友,还写进书里,这风流的背后,是对情感的轻慢,和妻子协议“开放式关系”,互不干涉,觉得他这是对家庭责任的逃避。
据说,蔡澜在晚年住进五星级酒店,请了好几个保姆贴身伺候,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这一切,在一个信奉传统价值观的人看来,桩桩件件都与一个“才子”应有的风骨背道而驰。
项立刚这还没完,他更是将蔡澜的人生哲学,与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理想做了个对比,结论是蔡澜的人生,几乎是反着来的,他将所有的才情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如何满足个人欲望、如何追求物质享乐、如何活得“有趣”上。
这当然是一种活法,甚至是一种让许多人羡慕的活法,但项立刚的逻辑是:你可以这样活,但你别顶着“文人”和“才子”的名号,因为这两个词在中国文化里,从来都不只关乎才华,更关乎风骨、责任与担当。
经过了项立刚的连番炮轰,舆论也是彻底撕裂,支持他的人,佩服他有种,但同样也有不支持的人,他们觉得在一个刚刚离去的人坟前翻检旧账,甚至拿放大镜去审视他年轻时的斑点,这种行为本身就显得刻薄,失了人情味。
更有人觉得,项立刚的批判太过二元对立,一个复杂的人,怎么能被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蔡澜劝年轻人活得通透豁达,鼓励大家“求缺不求全”,这种人生态度,难道没有价值吗?他在书法、篆刻、写作、电影监制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这份杂学旁收的生命力,难道不值得欣赏吗?
可是要知道,一个人的故事,并不会在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就此画上句号,反而恰恰相反,他的离去,才真正开启了一场关于他公众形象的、更为激烈的争夺战。
在这场喧嚣的辩论里,蔡澜已经不再是他自己,人们借着他的名字,互相攻击,彼此辩护,他们争论的,究竟是蔡澜这个人,还是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偶像,可能这才是那片哀悼与批判声背后,真正的问题。
如今人已逝去,过多的讨论也终究只是逞一时口快,不过多的追捧成疯魔状态,也不要出言诋毁,就已经是最大的尊重。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