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式离婚”成真?不少跑者疏远家人

咱们对马拉松的印象,好像从来都是热血又励志的,从1896年现代奥运会上第一场马拉松赛算起,这项源自古希腊士兵奔袭传信故事的运动,早成了健康和毅力的代名词。

朋友圈里晒完马拉松奖牌的人,总带着一种“征服42.195公里”的昂扬气场,谁能想到,那些冲过终点线时笑着举起双臂的人,转身可能要独自面对焦虑和抑郁的侵袭。

最近有个挺让人意外的研究,主导者叫利奥・伦迪,不是什么坐办公室的理论家,他自己就是个跑了400多场赛事的资深跑者,今年都61岁了。

他和团队找了22个国家的576名四五十岁的马拉松爱好者做调查,结果扒出了个和“励志人设”完全相反的真相。

94%的受访跑者嘴上都说跑步对身心有益,但真做严谨的心理测试,25%的人焦虑和抑郁症状严重到“令人担忧”,其中还有8%属于临床抑郁症和重度焦虑症的高危人群。

这结果简直颠覆了咱们从小听到大的“运动能解压”的说法,但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其实藏着个关键区别。

平时晚上绕公园跑两圈、周末打场球,跟人家动辄备战四五个月、跑完全程累到虚脱的马拉松,根本不是一回事。

后者哪是“锻炼”,简直是对身心的极限压榨。备战马拉松的日子里,人的生活基本被训练绑架了。

不是在跑步,就是在为跑步做准备——几点睡、吃什么、喝多少水,都得严格按训练计划来,朋友聚会推了,家人聚餐也凑不上,连睡眠都成了“为下一次训练恢复体力”的任务。

身体更是遭罪,磨破皮肤是家常便饭,肠胃紊乱、恶心呕吐是常有的事,严重的还会出现血尿。

长期处在这种“既要扛身体痛苦,又要逼自己坚持”的状态里,心里的那根弦早就绷得紧紧的,愉悦感根本没地方扎根。

虽然剧烈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尤其是内啡肽,能让人产生短暂但强烈的兴奋感,甚至能减轻疼痛,但这就像夏天的雪糕,化得特别快,根本撑不了多久。

瑞典林奈大学有项研究早就发现,耐力运动员赛后几乎都会经历情绪波动,精力耗竭、对跑步又爱又恨,还有明显的忧郁感,这就是常说的“跑后忧郁”。

村上春树跑马拉松多年,还专门给这种感觉起了个文艺的名字叫“跑者蓝调”,一方面是身体的生理反应,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体内自由基会增加两三倍,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物质又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情绪自然容易低落。

更关键的是“目标丧失”的空虚——花四五个月把“完赛”“PB(个人最佳成绩)”当成生活的全部重心,一旦冲过终点线,突然没了目标,心里就像被掏空了一块。

为了填补这份空虚,很多跑者的选择是立刻扎进下一场比赛的备战里,表面看是“热爱”,其实早就变味了。

伦迪说得特别准:“对某些跑者而言,跑步已经从一种乐趣,变成了一种应对机制。”说白了,跑步成了逃避现实的“止痛药”。

生活里的烦心事太多了——工作上的压力、夫妻间的矛盾、对未来的迷茫,跑起来的时候,脑子里只有配速和呼吸,不用想那些糟心事。

可一旦停下来,那些被暂时屏蔽的问题全都会冒出来,甚至因为跑步带来的疲惫感,反而更没力气去解决。

这种“靠跑步躲事”的模式,时间长了就成了恶性循环:越焦虑越想跑,跑完暂时轻松,可问题没解决又更焦虑,最后彻底离不开跑步,却也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快乐。

更要命的是,这种“跑步依赖”还会拖垮亲密关系,慈善机构“家庭行动”的主任阿曼达・梅杰说,像马拉松这种运动,会形成神经生物学反馈回路,让人越跑越想跑,但同时也会让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进去,慢慢疏远家人。

很多跑者都会经历一种“身份转变”,眼里只有“跑者”这个标签,把“丈夫”“妻子”“父母”这些角色都排在了后面。

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训练,晚上回来累得倒头就睡,跟家人说不上三句话;周末本应陪孩子的时间,全用来参加跑团活动;连夫妻间的纪念日,都可能因为要备赛而敷衍过去。

伴侣就算一开始支持,久而久之也会觉得被忽视、被排斥,心里的委屈攒多了,感情自然就淡了。

以色列温盖特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就算伴侣一开始支持,跑者这种“沉浸在跑步世界里”的状态,也会危及亲密关系,甚至导致婚姻破裂。

现在圈子里都有个说法叫“马拉松式离婚”,听着有点调侃,背后全是无奈——不是不爱了,是跑步把两个人的生活彻底隔开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有些伴侣明明觉得不对劲,却不敢说,就怕一反对就引发争吵,最后只能沉默着渐行渐远。

其实跑者自己也未必好受,终点线的欢呼声散得特别快,剩下的除了肌肉酸痛,就是漫长的寂静。

以前跑步是为了开心,后来变成了“不得不跑”——不跑就心慌,不跑就觉得生活没意义,不跑就没法面对现实。

原本是用来挑战自我的赛道,慢慢变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

伦迪做这个研究,不是为了否定马拉松,而是想提醒大家:跑步本该是让生活更美好的事,别把它变成负担。

他建议跑者多警惕“跑步强迫症”,留出时间让身心恢复,多关注跑步之外的事,别让运动变成逃避的借口。

梅杰自己也跑过马拉松,她的做法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主动停了下来,她说马拉松不该主宰生活,等有空闲了再跑也不迟,更重要的是跑完回家后,要跟伴侣聊聊共同的生活,而不是只说训练的事。

咱们普通人看这件事,其实能想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不管是跑步还是其他运动,初衷都该是让自己更健康、更快乐。

如果一项运动让你变得焦虑、让家人变得疏远,那就算拿再多奖牌,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些绕着操场一圈圈训练的夜晚,那些在赛道上咬牙坚持的瞬间,本该是生命里闪光的记忆。

可要是最后只剩下焦虑的情绪和冰冷的家庭关系,那42.195公里的距离,就不是征服的勋章,而是迷失的路标。

毕竟对每个人来说,搞清楚“跑步到底是为了什么”,永远比算准配速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体育   成真   家人   马拉松   焦虑   都会   内啡肽   伴侣   时间   身心   赛道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