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秋到了,月亮八成会是爽约了。细密的雨丝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将城市的霓虹与夜色一并笼罩。我站在窗前,听着雨滴敲打玻璃的节奏,思绪却飘回了故乡,飘回了那个同样下着雨的中秋夜,和院子里那位望天兴叹的老人。
记忆中的中秋,总是与老人的期盼紧密相连。他不像我们这些孩子,只惦记着月饼的甜腻和灯笼的光亮。他的目光,总是越过院墙,投向那片即将收获的田野,和那条通往村外的泥泞小路。小时候,我总觉得他有些多愁善感,直到那个雨水浸泡的节日,我才读懂了他眼神里深藏的忧虑。
今天的雨,不大。昨天就执拗地下了一整天。老人坐在屋檐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他嘴里反复念叨着那句老话:“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那时我只觉得这话说得有趣,像是一种奇妙的天气游戏。可老人却叹了口气,解释说:“这雨一下,秋粮怕要烂在地里,冬天就难熬了。再说,这路一湿滑,在外头的人,想回家也难啊。”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句看似简单的农谚,承载的是两代人的命运。它不仅是关于天气的预言,更是对生存的预警。中秋的雨,对诗人来说或许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兴,但对一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人而言,那每一滴雨水,都像是砸在心坎上的重锤,敲打着对收成的期盼和对家人归来的牵挂。他怕的,是雨水冲刷掉一年的辛劳,更是阻断了那份名为“团圆”的温暖。
如今,我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再需要看天吃饭,回家的路也早已四通八达。可当中秋的雨声再次响起,那份源自血脉深处的牵挂,依然会被瞬间唤醒。我仿佛能看到,故乡的那位老人,或许正坐在同样的屋檐下,望着同样的雨,心里惦记的,却早已不是我是否会淋湿归途,而是我在这个没有月亮的城市里,是否会感到孤单。
我终于明白,中秋雨的真正预兆,或许并非关乎风雪或收成,而是一场温柔的提醒。它用湿润的笔触,模糊了天上的明月,却也因此让屋内的灯火显得愈发温暖。它让我们从对圆满仪式感的执着中抽离出来,去审视那些更本质的东西——家人的陪伴,不变的温情。
所以,无论晴雨,中秋的意义从未改变。那场老人最怕的雨,最终教会了我:真正的圆满,不在于天心月圆,而在于人心团圆。只要这份情谊在心中,再大的风雨,也无法侵蚀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佳节。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