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刚刚退休,乐得陪着老邻居们一起在小区下棋聊天。可有一天,他起身时突然发现——自己膝盖没以前有劲了,甚至拎桶水上楼都费劲,一不小心差点摔倒。
身旁的李阿姨满脸担心地说:“老王,你是不是年纪大了肌肉流失?可别像我家老伴一样,去年还好好的,今年身体瘦了一圈,走路都打飘……”
难道年龄增长,真的就要眼睁睁看着肌肉一天比一天少,直到四肢干瘦无力?有种说法让人吓一跳:“肌肉流失,比你想象的还快,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没注意,最后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可这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办法延缓、改善呢?今天,我们就来拆开这个“越老越瘦”的真相,看看怎样才能稳住我们的肌肉,老了还能挺直腰杆、行走有风!
不少老人都以为,“变瘦”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可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医学名词——肌少症。
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布的相关调查,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发病率超出20%。而且多数肌肉流失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肌肉到底流失多快?有数据表明,40岁后,每10年,肌肉量平均减少约8%;70岁后,这一速度加快,每10年流失量可达15%。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部分:肌肉流失一旦超过“安全线”,走路、上下楼都变得艰难,跌倒骨折几率激增。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指出,老年人因跌倒致残的根本原因之一,正是肌肉流失。肌肉不仅仅决定你的“肉感”,还关系着基础代谢、免疫力、甚至血糖调控。
为什么年龄越大,肌肉流失得越快?一方面,生长激素和睾酮水平下降,再加上缺乏锻炼、营养摄入不均衡,身体容易走上“流失-偷懒-更快流失”的恶性循环。有时候,表面看是“变瘦”,实则是健康风险悄悄逼近。
有研究显示,肌少症与高血糖、糖尿病、甚至失能风险正相关。如果放任肌肉一点点“缩水”,可能很快经历以下几点变化:
力量下降、容易疲惫:原本轻松提重物、爬楼梯,变成一种“挑战”。

跌倒风险增加:据《柳叶刀》数据,肌少症老人跌倒骨折发生率提升了46.3%。
代谢变差,慢性病高发:肌肉是“燃脂大户”,流失后基础代谢率下降,高血糖、高血脂找上门来。
体型改变,寒冷怕冷:失去肌肉的“保护”,身体容易发冷、看起来显老干瘪。
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肌肉不足,行动迟缓甚至无法独立生活,有调查指出,肌少症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风险增加近一倍。
专家提醒:肌肉流失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很多人直到体力明显变差或者出现意外跌倒,才如梦初醒。如果你发现自己握力、腿部力量明显不如从前,日常走路比往常费劲,那就要警惕起来了!
想要老了还有结实的肌肉,不被“干瘦”困扰,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老年医学协会等权威指南都给出了明确建议,只要坚持2件事,就能有效延缓并改善肌肉流失问题。
补齐蛋白,合理膳食是前提。
研究显示,老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建议摄入蛋白质1.0-1.2克。换算下来,如果你体重60公斤,每天要摄入60-72克蛋白质。
优质蛋白推荐来源有:鱼类、瘦肉、鸡蛋、牛奶及豆制品。建议合理搭配,避免长期素食或偏食,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订食谱。切记,每餐都要有主菜、有蛋奶豆,别只吃主食凑数!

坚持科学运动,动起来比啥都重要。
别以为运动只会让骨头受累,反而,适当力量训练可以促使肌肉合成、延缓流失。比如,慢走、登楼梯、原地深蹲、弹力带拉伸等,都是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的方式。
权威建议,中老年人每周力量训练不少于2次,每次30-40分钟,当然最好先从低强度、循序渐进开始。

此外,可以在饭后散步、晨练拉伸等日常习惯中“见缝插针”锻炼。建议家里准备一根弹力带、两个哑铃,坐在沙发也能举举手、抬抬脚。记得动作要标准,量力而行,避免冒进受伤。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肌少症诊治共识(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国健康老龄化”政策研究报告》
《老年肌少症与跌倒风险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