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以为,爸妈教的都是对的,家里传的道理都是真理——“找工作就得选铁饭碗,稳定比什么都强”“女孩子不用太拼,嫁个好人才是归宿”“吃亏是福,受了委屈别计较”。
直到长大走进社会才发现,这些从小听到大的话,不是“真理”,而是原生家庭给我们画的“圈”;那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不是“本能”,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认知局限”。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其实都是在一点点跳出这个圈,摆脱那些困住我们的局限。
朋友小敏,从小被妈妈灌输“女孩子要安稳,别瞎折腾”。大学选专业,妈妈让她报师范,说“当老师轻松,还能顾着家”,她喜欢设计,却没敢反驳;毕业找工作,妈妈托关系给她找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岗,朝九晚五没压力,可她看着同事们做设计方案时眼里的光,心里总空落落的。
有次公司有个设计相关的临时项目,没人敢接,小敏犹豫了很久,还是主动报了名。加班改方案的时候,妈妈天天打电话催她“别傻了,那不是你该做的事,出了错怎么办”,甚至说“你要是非要折腾,以后出事我不管你”。
可当她的方案被客户认可,拿到额外奖金的时候,她第一次敢跟妈妈说“我想试试做设计,这是我喜欢的事”。后来她辞了行政岗,从设计助理做起,虽然一开始工资低、加班多,却比以前开心太多。
她说:“以前总怕违背妈妈的意思,总觉得‘安稳’才是对的,直到自己试过才知道,妈妈说的‘对’,只是她认知里的‘好’,不是我的。我花了好几年才敢反驳,其实就是在摆脱她给我的认知局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认知烙印”长大。
有人从小被教育“赚钱太难了,省着点花”,长大后明明工资够花,却总不敢给自己买喜欢的东西,哪怕看到心仪很久的衣服,也会反复算“这钱省下来能做什么”,活得抠搜又委屈——不是没钱,是原生家庭“钱难赚”的认知,让他不敢享受;
有人从小看着爸妈“遇事忍一忍,别得罪人”,长大后在公司被同事抢功劳,在生活中被人占便宜,也只会默默忍着,哪怕心里委屈到不行,也不敢站出来维护自己——不是懦弱,是原生家庭“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认知,让他忘了自己也可以说“不”;
有人从小被灌输“你要比别人强,不能输”,长大后不管做什么都要争第一,考差了会自责,工作没做好会焦虑,哪怕已经很优秀了,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是不够努力,是原生家庭“必须赢”的认知,把他逼得喘不过气。
这些认知,在我们小时候,或许是爸妈保护我们的方式,是他们走过半生总结的“经验”。可当我们长大,走进更广阔的世界,这些曾经的“保护罩”,就变成了“紧箍咒”,困住我们的选择,限制我们的人生。
有人说,摆脱原生家庭的认知局限,就是“不孝”,就是“忘本”。其实不是的。
我们不是要否定爸妈的付出,不是要和原生家庭决裂,而是要明白:爸妈的认知,受限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经历;而我们的人生,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世界要闯。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想法,但不必把他们的认知,当成自己人生的“标准答案”。
摆脱认知局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能需要你第一次跟爸妈说“我不想按你说的做”时,顶住他们的失望和指责;可能需要你第一次打破“省钱”的习惯,给自己买件喜欢的东西时,克服心里的愧疚;可能需要你第一次在被欺负时站出来,反驳别人时,战胜骨子里的胆怯。
这个过程会很难,会有纠结,会有痛苦,但每一次“打破”,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松绑。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要活成爸妈期待的样子,不是要重复原生家庭的生活轨迹,而是要一点点看清那些局限,一点点跳出那些圈子,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或许我们没办法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努力,不被它的认知局限困住。
愿你能勇敢一点,敢质疑那些“理所当然”,敢选择那些“不被认可”;愿你能清醒一点,分清爸妈的认知和自己的人生,守住自己的心意,走出自己的路。
毕竟,你的人生,从来都不该被原生家庭的认知,定义所有的可能。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