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还对五件事感兴趣,基本可以活到90岁

王大爷刚满72岁,每天清晨,他都习惯绕着小区花园慢跑几圈,遇到老友停下来聊两句。回到家,他会打开收音机听评书,不时还翻翻旧书学习手机操作。

家里人常打趣他:“爸,你怎么越活越年轻?”王大爷总是笑呵呵地回应:“人嘛,得有点念想,日子才有劲儿!”

但最近小区里有人感叹:“活到九十岁,恐怕是奢望。”可王大爷却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心里还有想做的事,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长寿就不是什么稀奇事。那么,人到暮年,五件“小事”究竟和长寿有何关系?哪些兴趣能为身体“续航”?

答案,或许让你意外。一项涵盖中国、日本和欧洲多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积极保持兴趣爱好的人,其生理功能衰减速度平均比同龄人慢12.8%慢性病发生率也下降了近15%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哪些具体的“长寿密码”?下面,我们结合权威数据,来一探究竟。

“上了年纪,越是想做这五件事,身体越撑得住。”

想社交,愿聊天。中老年人若仍然喜欢和亲友聊天、参加聚会或加入兴趣小组,说明大脑和情感功能尚佳。北京协和医院2021年对1200名老年人的追踪显示每周社交≥2次的老年人,抑郁风险下降了19.2%,认知障碍发病率减少14.7%

聊天时,大脑需要协调语言、记忆和判断,这实际上是一种规律的脑力锻炼,有助预防老年痴呆。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可降低孤独感,帮助稳定血压、减少心脏病突发风险。

有吃的兴趣,爱尝新鲜

年纪大了还能“馋”,愿意尝试新菜,往往意味着味觉依然灵敏,精神状态比较积极。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的研究证实饮食多样化可使老年人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率提升17.6%,肌肉流失概率降低11%

而持续保有“想吃好”的念头,反映出消化系统功能良好,甚至能激活胃肠蠕动,减少便秘和营养不良。

动脑筋,喜欢学习新事物

无论是学唱歌、玩手机、还是下象棋、写毛笔字,持续主动学习,为神经元修复创造环境。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长期队列数据表明坚持每周学习新技能的老人,六年内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降低了约18.4%。不断挑战大脑,也是“逆龄”的关键一环。

动起来,愿意走动,不怕劳累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多中心老年队列分析发现,每日累计步行5000步以上的人群,其心脑血管事件概率比同龄久坐者低27%

哪怕是养花种菜、做家务、遛狗,都有益于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维持。活动兴趣强,也是排查抑郁、心脏隐疾存在风险的一个重要线索

有自我实现的欲望

很多老人到了七八十岁,仍对个人目标“不服老”:有人想学会微信抢红包,有人想教孙子写字,有人坚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2022年《中华健康心理学杂志》调查报告显示有明确生活目标的高龄老人,整个群体五年死亡率下降了23%,且慢病治疗依从性更好,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

这些兴趣表面看是“小事”,却是身体整体机能健康的折射。不少人不知,兴趣衰退其实常常意味着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悄悄示警”:包括但不限于认知退化、抑郁倾向、免疫力滑坡。

想要岁月静好,还能安心享受天伦之乐,就需要重点关注。

怎么让自己持续“对生活充满兴趣”?

要给自己设定目标,哪怕是每天学一首老歌,或陪孩子学习。兴趣不分大小,关键在于让生活持续有盼头。

保持规律社交。可以每周与邻居约一场门球赛,或约老友喝茶、聚餐,哪怕是微信群里闲聊,都能调节情绪。

饮食多样化。尝试做新的菜肴,让味蕾和消化道都“不服老”。

主动锻炼身体。无需对抗年龄,关键在于“多活动、少坐着”,步行、广场舞、预约健身都合适。最后,鼓励自己学习新技能。学智能手机、上网查资料,哪怕一开始慢,只要不断尝试,大脑会一直活跃。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北京市老年人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调研报告》

《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核心信息解读(2021)》

《哈佛大学医学院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与生活习惯研究(2019)》

《中国慢性病与老龄化流行病学专项调查(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养生   兴趣   长寿   老年人   哈佛大学   健康   大脑   身体   风险   中国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