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新闻颇有些让人目不暇接,动作灵活度达到行业新高度的小鹏IRON热度尚存,就看到有报道称武汉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开业了全国首家人形机器人7S店,汇集了拳击机器人、智能双足机器人和机器狗等各种机器人,在售机器人7999元至80万元不等。
这些新闻报道,让力场君感觉到,在今年初还只会尴尬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步入到商业落地的阶段了。也有头部官媒发布报道称,2024年被业内视为“具身智能元年”,而2025年的定单潮标志行业从技术展示步入商业落地阶段,也就难怪机器人ETF(562500.OF)的市场表现一浪高过一浪了。

但另一方面,也不乏有风险提示的声音。比如《经济观察报》报道,与卖方高调公布订单相比,制造业买方的声音亦显得微弱;特别是部分企业订单来自股东企业或集团企业的关联方,或以框架协议形式签署,缺乏具体交付计划。报道还引述多位一线工程师称,未在工厂中见过人形机器人;即使在宣布大额采购的企业内部,一线员工对“为什么买”和“买来干什么”也缺乏清晰认知。
还有媒体报道,高盛近日针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报告显示,多家零部件公司积极规划产能,但尚无明确订单或量产时间表,引发市场对“产能过剩”疑。

高盛调研团队提到,这些机器人零部件公司正积极规划中国内地及海外产能,年化产能规划区间约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当量之间;但尚无公司证实接获大额订单,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产时间表。这一结论引发市场对机器人供应链“产能过剩”的担忧。
高盛还给出了几个具体案例,如拓普集团(601689.SH)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人形机器人相关产线,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高达100万台,总投资额约在人民币70亿-80亿元。但拓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北美大客户还没下达具体订单,公司现在没有在手订单;产能规划规模是根据大客户产能指引来安排。

还有具身智能大牛股上纬新材(688585.SH),在经历了7月份的暴涨之后,直到11月11日才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股价显著偏离基本面与行业指数,存在短期内快速回调风险;并明确表示,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尚处研发阶段,未实现量产与收入,预计不会对2025年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一边是终端需求尚不明确,而另一边,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战却有了苗头。10月23日,松延动力发布高性能小尺寸人形机械人“小布米Bumi”,以9998元定价成为业内首款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年初的数十万元级别,迅速进入“千元时代”。
力场君倒是想起来,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的高德纳咨询,曾提出过技术成熟度曲线,这个理论特别适用于描述新技术、新概念的接受过程,它提出,一个新技术在推出初期会经历短暂的快速爆发,形成“过高期望的峰值”后会经历迅速跌入“泡沫化的低谷期”,之后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才会稳步爬进入主流市场。

力场君觉得,如果以宇树机器人在春晚的舞台上家喻户晓为起跑线,近一年来人形机器人一直炙手可热,挺符合形成“过高期望的峰值”的过程。如今,业界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开始有了争论,这是否会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跌入“泡沫化的低谷期”?
反正,要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主流市场,目前来看还有不少坎。往小了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与可靠性尚需检验和提升;往来大说,如何在人形机器人的使用与社会劳动力就业之间寻求平衡,这些还都有待探索。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