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斌出手,一举化债680亿

6月30日,香港融创中国的总部会议室中,久未露面的孙宏斌现身股东周年大会。这是自融创陷入流动性危机后,孙宏斌首次亲临股东会现场。

台下坐着的是历尽煎熬的投资者们,会议室里弥漫着复杂的情绪。

2021年时,融创的销售额差不多有6000亿元,在行业里能排到前三。可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跌到了471.4亿元,缩水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股东们手里的股票价值,也跟着公司的境遇一起大幅下跌。

在这场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议中,孙宏斌直面质疑并作出回应:“融创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之所以敢放如此豪言,是因为他带来了一份化债方案:将95.5亿美元境外债务全部转为股权,约合人民币680亿元。

令人惊讶的是,75%的债权人已经同意此方案。

1. 化债赌局

时间回到2025年4月17日,融创中国正式向债权人抛出了一份“没有选择的选择题”。

这份重组方案的核心是“全部强制转股”,向债权人分派两类新强制可转债。第一类转债转股价定为6.8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立即转股;第二类转股价为3.85港元/股,需等待18至30个月后方可转股,且该类总量不得超过债权总额的25%。

这样的设计,既给予债权人短期流动性,又预留了未来潜在股票升值空间。

然而方案公布时,融创股价仅徘徊在1.5港元左右。按照最低转股价计算,债权人资产已直接打了四折。如果未来大量转股导致股价进一步承压,债权人回本可能更加渺茫。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市场最初并不看好。然而短短两个月后,情况发生了逆转,截至6月20日,75%的债权人已签署重组支持协议,达到了法定通过门槛。

债权人之所以接受这个看似吃亏的方案,关键在于融创手中握有足以翻盘的核心资产。这相当于债权人用真金白银投票,赌孙宏斌能带融创翻身。

上海外滩壹号院二期去年开盘即售罄,斩获156亿元。今年6月27日,上海壹号院第四次开盘,仅2小时便告售罄,年内累计销售额突破170亿元,登顶全国单盘销冠。北京融创壹号院样板间亮相两周即斩获25套认购、9亿元销售额。

这些明星项目的成功,展示出了融创在高端产品线上不可替代的操盘能力。

除此之外,更大的信心来自国家队的入场。

中信金融资产不仅主导上海外滩壹号院注资120亿,更以“法律隔离+实质管控”模式盘活上海壹号院;长城资产以近25亿重整重庆湾项目;东方资产42亿纾困武汉桃花源。

AMC多在财务上把控,融创保留操盘权并沿用品牌。这种“资本+操盘”的分工模式,成为融创项目盘活的标准路径。

三大AMC的背书,让债权人看到融创核心资产的价值。

2. 背水一战

虽然看到了一线生机,可是在化债方案里债转股的最大风险是股权稀释,作为融创灵魂人物,孙宏斌的控股权一旦削弱,公司未来决策将面临巨大变数。

为此,融创祭出“股权结构稳定计划”。

债权人每获得100美元本金的新债券,需将其中23美元的新债券给予孙宏斌。这些债券满足条件后可转换为股票,但设置了严苛的限制条款。重组完成后六年内,孙宏斌不得处置、抵押或转让这些“受限股票”。

投票权可行使,但经济利益被锁死。这种设计在资本市场堪称罕见,更凸显孙宏斌背水一战的决心。

控制权保卫战的本质,是让企业灵魂人物有足够话语权带领公司重生。融创在公告中直言不讳,“维持主要股东的股权比例,是为确保孙宏斌持续为集团保交付、化解债务风险及业务恢复贡献价值。”

“不会再去很多城市,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把产品做好。”

孙宏斌在股东会上划定了融创的未来版图,此次债务重组背后,是融创惨烈的自我革命。

2021年,融创销售额近6000亿元,跻身行业前三,土地储备高达1.6亿平方米。到2024年,销售额骤降至471.4亿元,缩水超九成,土地储备也降低至1.28亿平方米。

“不管是再好的行业,杠杆高风险就会很大。所以降杠杆是必须的。”

股东会上,孙宏斌坦然面对现实。他宣布战略巨变,区域架构同步“化整为零”,从原来庞大的管理体系,精简为九大区域及河南公司,减小管理半径。

一场彻底的背水一战,让曾经的“并购王”回归基本面。

3. 新的棋局

债务重压稍缓,孙宏斌已开始谋划新局。

股东大会上,他透露出了一个关键信号:“集团的运营业务和能力,在未来两三年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2024年9月,融创搭起了“而今资本”这个平台,朝着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这块领域发力。

这一步棋可不小,意味着孙宏斌正式杀进了不良资产这个赛道,身份也从过去等着被帮扶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了出手解决问题的那一方。

孙宏斌正将自身经历的化债痛苦,转化为新商业模式。说直白点,就是一边给投资方物色合适的不良资产投资项目,一边帮行业里的项目方找钱解套。融创这么干,既能从投资方手里分利润,还能靠代建项目再赚一笔。

凭借昔日“并购王”的经验及“久病成医”的风险识别能力,融创代建平台迄今签约项目超100个,累计签约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

孙宏斌的战略转身,恰逢中国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的爆发期。在头部房企纷纷爆雷的行业背景下,这一市场空间巨大。

4. 结 语

孙宏斌的化债之路为地产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他率先完成境内债重组,又创新性地以“全额债转股+股权稳定计划”破解境外债务困局。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以时间换空间,以控制权保障经营连续性,以优质资产回血能力重建信心。

融创这次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可不止是化解外债风险这么简单,关键是一分钱不花境内的资金和资源,还把境外资本市场的路子给走通了,顺带把股权结构和团队稳定的事儿也理顺了。

不过这事儿要成,还得看三个坎能不能迈过去:一是债权人支持的比例得接着往上提,二是保交楼和销售回款得稳住阵脚,三是宏观经济和楼市政策的利好劲儿得续上。

9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将召开重组计划聆讯。一旦最终通过,融创将一举清零680亿债务。若加上今年初完成的154亿元境内债重组,融创整体偿债压降近700亿。届时,孙宏斌也将完成中国房地产史上最大规模的境外债务重组。

不过,资本市场的掌声不会持久,毕竟地产行业已彻底告别了黄金时代。孙宏斌的背水一战,只是为整个行业照亮了一条可能的生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财经   出手   孙宏斌   债权人   股东   行业   债务   股价   境外   资产   项目   上海   销售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