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日本新上任的首相在中日关系上赤裸裸挑衅我国,加剧了双边紧张的关系,增加了军事对峙的风险,破坏了地区和平,激起我们的民族愤慨之情。让我们很多有识之士想起了历史,尤其是历史上的中日(倭国)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首次正式大规模军事交锋,战场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白江(今韩国锦江)入海口。这场战役看似是朝鲜半岛三国争霸的延伸,实则是中日两国势力在东亚地区的首次战略碰撞,其结果深刻重塑了古代东亚的政治格局与文明走向。
一、战争背景:东亚地缘政治的多重博弈。
1. 朝鲜半岛的分裂与纷争。

公元7世纪,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状态,三国长期相互攻伐,均试图借助外部势力壮大自身。其中,高句丽实力最强,且与中原王朝(隋、唐)长期对立,曾多次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新罗则长期依附中原王朝,寻求庇护以对抗另外两国。
2. 中日两国的势力介入
大唐的战略诉求: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奉行“羁縻四夷”的对外政策,将朝鲜半岛纳入东亚秩序规划。为遏制高句丽的扩张,唐朝支持新罗,并于660年派大将苏定方率军渡海,联合新罗灭亡百济,设立熊津等五个都督府管辖百济故地。
日本的扩张野心:此时的日本(倭国)处于飞鸟时代末期,大化改新后国力初兴,急于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将百济视为其在半岛的“战略支点”。百济灭亡后,其残余贵族(如扶余丰)逃往日本求援,日本为保住百济这一盟友、阻止唐朝在半岛独占优势,决定出兵干预。
3. 矛盾的激化

唐朝灭亡百济后,并未完全控制其故地,百济残余势力在日本支持下发动叛乱,收复部分城池。663年,日本派遣水军护送百济王子扶余丰回国复位,并陆续增兵至数万,与唐朝、新罗联军形成对峙;唐朝则派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与此前留守的刘仁轨部会合,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二、战争详细过程:白江口的决定性对决。
1. 兵力部署与战前态势
大唐与新罗联军:唐军兵力约1.3万人,战船170余艘(多为大型楼船,配备强弩、抛石机等重型武器);新罗军约5000人,以步兵为主,配合唐军作战。联军由刘仁轨统一指挥,占据白江口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日本与百济联军:日军兵力约4.2万人,战船1000余艘(多为小型快船,船体狭窄,防护薄弱);百济军约5000人,战斗力较弱。联军由日本将领阿倍比罗夫、百济王子扶余丰统领,急于决战以夺回百济故地。
2. 战役核心阶段:四战四捷的海上歼灭战。

公元663年8月27日,白江口之战正式爆发,整场战役分为四个阶段,核心特点就是唐军对日军的“战术碾压”:
第一阶段:日军盲目冲锋。日军见唐军战船数量少于己方,心生轻敌,率先发起猛攻。刘仁轨指挥唐军战船列成“横阵”,利用大型楼船的高度优势,以强弩、抛石机攻击日军小型战船,日军船只纷纷被击伤,首轮冲锋失利。
第二阶段:唐军分割包围。日军不甘失败,调整阵型后再次冲锋,试图凭借数量优势包围唐军。刘仁轨识破其意图,命令唐军战船灵活机动,将日军船队分割为多部,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第三阶段:火攻制胜。被分割的日军战船拥挤在一起,难以展开。刘仁轨抓住战机,下令唐军使用“火箭”“火油”攻击日军战船(日军战船多为木质结构,且未做防火处理)。一时间,白江口火光冲天,日军战船纷纷起火燃烧,士兵死伤惨重。

第四阶段:联军溃败。日军船队陷入混乱后,唐军趁势发起总攻,战船撞击、士兵跳帮格斗,日军彻底崩溃。百济军见日军大败,无心恋战,四散逃窜,百济王子扶余丰逃往高句丽,日军残部狼狈撤回日本。
整场战役中,日军损失战船400余艘,士兵伤亡逾万人,唐军则以极小代价取得完胜,彻底摧毁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3. 战后收尾:百济故地的彻底平定。白江口之战后,唐朝联军迅速肃清百济残余势力,完全控制百济故地。公元668年,唐朝又联合新罗灭亡高句丽,将朝鲜半岛北部纳入直接管辖,新罗则在唐朝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形成“唐-新罗”的宗藩格局。
三、战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对日本的影响:从扩张受挫到全面学习唐朝。
遏制扩张野心:白江口的惨败让日本认识到与唐朝的国力差距,彻底放弃了向朝鲜半岛扩张的企图,此后近千年未敢再染指朝鲜半岛,转而专注于国内发展。
推动全面唐化:战败后的日本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卑感”,开始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此后200余年共派遣19次),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建筑技术、军事科技等。日本的大化改新进一步深化,都城平城京(今奈良)仿长安城布局,文字、服饰、礼仪、佛教等均深受唐朝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明的基础。强化海防意识:日本担心唐朝报复,在九州等地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如水城),加强海防建设,形成了早期的“海防体系”。
2.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统一格局的奠定与宗藩关系的形成。
新罗统一半岛:白江口之战后,百济、高句丽相继灭亡,新罗在唐朝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南部,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新罗王朝。
确立宗藩关系:统一后的新罗正式成为唐朝的藩属国,接受唐朝的册封,遵循唐朝的典章制度,定期朝贡,朝鲜半岛进入“唐风盛行”的时期,儒家文化、汉字等在半岛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发展。
3. 对唐朝的影响:东亚霸权的确立与边疆稳定巩固东亚霸权:白江口之战的胜利彰显了唐朝的军事与文化优势,周边国家(如日本、新罗、渤海国等)纷纷遣使朝贡,唐朝确立了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稳定东北边疆:消灭百济、高句丽后,唐朝消除了东北边疆的最大威胁,将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纳入管辖范围,保障了东北边疆的稳定,促进了中原地区与东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军事战术的传承:唐军在白江口之战中运用的“阵型战术”“火攻战术”“大型战船优势”等,成为古代海战的经典案例,被后世中原王朝借鉴。
4. 对东亚国际秩序的影响:“华夷秩序”的形成与巩固。
白江口之战后,以唐朝为核心、以宗藩关系为纽带的“华夷秩序”正式确立。这一秩序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册封、朝贡为主要形式,涵盖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古代东亚稳定的国际秩序框架,影响了此后近千年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四、总结。白江口之战是古代东亚历史上的“分水岭”战役,其本质是新兴的日本与强盛的唐朝在东亚势力范围的首次碰撞。唐军的胜利不仅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扩张企图,更确立了唐朝的东亚霸权,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而日本则从战败中吸取教训,通过全面学习唐朝实现了文明的跨越式发展。这场战役所奠定的东亚政治格局、文化交流模式与国际秩序,深刻影响了中日朝三国的历史走向,成为古代东亚文明互动的经典案例。
五、对当前的参考意义

白江口之战的爆发,源于倭国试图扩张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最终招致惨败。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对待我们周边的区域国家不能一味的没有底线的睦邻友好,以德报怨,一厢情愿的秉承不欺负小国,和平,平等的相处原则。正如本人在前面相关文章中一直强调的,很多国家的国民性没有经历过现代化的演化,只知道“畏威而不怀德”,把我们对他们的友善和宽容当成软弱,见便宜就上,一掐脖子就翻白眼,装可怜耍无赖,一放手就上蹿下跳。当然大部分国家都是理性的,我们理性的对待也没有错误,但是对于千年来一直反骨不断,畏威不怀德的个别国家,就要一直采取军事威胁与打击准备的手段,时刻准备,主动防范,一旦进入打击状态那就毫不犹疑,狠狠的从军事经济政治全方位摧毁这些国家,就要有准备占领,改造这些国家,也是对他们人民的负责行为。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