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腹地,塔拉滩曾是当地人不愿提及的“愁地”。十几年前,如果你站在这里,看到的只会是无尽的黄沙,风一刮,沙子能打在脸上生疼;太阳一晒,地表温度能超过50℃,连最耐旱的沙蒿都长不起来。
当地老人说,这里是“神仙都不来”的地方——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土地荒漠化率一度达到98.5%。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片被判定为“生态绝境”的土地,如今不仅变成了600多平方公里的绿色海洋,还塑造了“板上发电、板下养羊”的生态奇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答案就藏在2009年,国家新能源战略的蓝图里。
当时,我国正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光伏产业作为零排放的优质选择,急需寻找适合大规模建设的场地。
工程师们在全国考察了大半年,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塔拉滩。
这里有两个“天生优势”:一是全年日照时长接近30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米高达7400兆焦耳,仅次于西藏;二是地势平坦开阔,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没有遮挡,非常适合集中铺设光伏板。
2012年,塔拉滩光伏园区正式动工,最初的规模并不大,只圈了77.9平方公里试点。
第一批光伏板架设完成后,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荒漠里的风沙会不会把板子磨坏?发电效率能不能达标?
没想到并网发电那天,仪表盘上的数字让现场工程师都欢呼起来:发电效率比预期高出足足15%!
消息传开后,全国的新能源企业都来了!
短短十年间,园区面积就从77.9平方公里扩展到609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一个新加坡那么大,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成了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电站群之一。
但荒漠的“脾气”可不好惹,最大的麻烦就是风沙,刚安好的光伏板,过一夜就会被黄沙覆盖,薄薄一层沙就能让发电效率下降20%,时间长了,沙粒还会磨花板体,缩短设备寿命。
为了护板子,工人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清洗,可风一吹,刚擦干净的板子又落上一层沙。有次刮沙尘暴,几十块光伏板直接被吹得变形,损失不小。
工程队被逼得想办法,有人提议:“要不试试种草固沙?草长起来能挡挡沙子。”
这个想法起初没人看好,因为塔拉滩这地方,撒草籽跟撒石子似的,能活吗?但又没更好的办法,只能试试。
工程队选了沙棘、柠条、披碱草这些耐旱耐风沙的草种,又从几十公里外的黄河引了水,修了专门的灌溉渠。晚上清洗光伏板时,也特意放慢速度,让水流慢慢渗进板下的土壤里,就盼着能给草籽多留点水分。
谁也没料到,这些草籽竟成了“破局关键”!
头一年,只冒出零星的绿芽,大家都觉得“也就这样了”。
可到了第二年春天,奇迹发生了:光伏板遮挡了正午的强光,板下温度比周边低了5℃左右,水分蒸发慢了;晚上,冰冷的光伏板让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珠,像下小雨似的滴在草地上。加上定期灌溉,草芽们像被叫醒了,拼命往上长。
从星星点点的绿,到成片的草丛,再到没过脚踝的草场,只用了三年时间,塔拉滩竟真的“变绿了”。
草多了,风沙明显小了,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风速降低了50%,曾经能吹得人站不稳的狂风,穿过草丛后变得温柔了许多。
土壤也跟着变好,原本硬邦邦的沙土地,因为草根的固定和腐殖质的积累,慢慢有了肥力。有牧民路过时惊讶地发现,连多年不见的野兔、野鸡都开始在草丛里出没了。
可新的问题很快来了——草长得太疯了,到了夏天,有些地方的草能长到半米高,直接把光伏板底部遮住了。阳光照不进来,发电效率跟着往下掉。
更危险的是,秋冬季节草一干枯,遇到火星就可能着火,600多平方公里的草场,简直是个“大隐患”。
工程队试过人工除草,雇了几十个人,干了一个月才清理完一小块区域,可没过两周,草又长起来了,成本高得吓人。
用除草剂?工程师们舍不得——好不容易养起来的草,不能毁了,而且化学药剂会污染土壤。
就在大家愁眉不展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解开了难题。
工程队的老王去附近的牧民帐篷区送水,看到牧民牵着羊群在路边找草吃,羊群饿得“咩咩”叫。
牧民叹气说:“以前草场不好,羊都养不活,现在好不容易有草了,又离得远。”老王看着羊群,突然一拍大腿:“我们园区里草多得是,让羊去吃啊!”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落实,工程队把光伏板的高度,从原来的5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留出足够的空间让羊群穿梭。
牧民把200多只羊赶进园区,羊儿们见到鲜嫩的青草,吃得头都不抬。不到一周,原本疯长的草就被啃得整整齐齐,光伏板下又亮堂起来。
更妙的是,羊粪成了天然肥料,被啃过的草地没过多久又冒出新绿,形成了“草—羊—粪—草”的循环。
消息传开后,周边牧民都想来“分一杯羹”。工程队干脆和当地政府合作,制定了“放牧公约”:按区域划分牧场,每户牧民负责一块区域的除草,羊吃的草不用掏钱,还能优先承包园区的清洁、维护工作。
牧民们算了笔账:以前在外面放羊,一年到头忙下来,羊能长到80斤就算不错,还得担心草料不够;现在在园区里,羊吃的草新鲜又充足,年底能长到100多斤,加上清洗光伏板的工资,一年能多挣5万多块,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
园区也尝到了甜头,以前人工除草,600平方公里的面积每年要花上千万元;现在让羊群“打工”,不仅不用花钱,还能收点管理费,一举两得。
2022年,园区里的“光伏羊”出栏量达到5万只,牧民们靠着放羊和务工,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人盖了新房,有人买了皮卡,孩子们再也不用走几公里山路去上学了。
而塔拉滩的光伏电站,也在这生态循环里越办越好。2022年,这里的年发电量达到144亿度,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源源不断地送到青海、甘肃、河南等地。
要知道,这相当于节省了4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了1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夏天中东部用电紧张时,塔拉滩的电就像“及时雨”,帮着缓解了不少压力。
对比国外的光伏电站,塔拉滩的模式更显珍贵。
美国的Solana光伏电站,因为没有草场调节温度,设备经常因高温出故障,2015年还接连发生火灾。
而且美国缺乏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出来的电只能就地使用,浪费率超过25%。
而塔拉滩的光伏板有草场降温,故障率降低了30%,加上我国成熟的特高压技术,电力利用率几乎达到100%。
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国光伏产业的深厚积累。其实我国早在1968年就开始研究光伏电池,1971年还把光伏电池用在了“东方红2号”卫星上。
但受技术限制,直到90年代,光伏产业都发展缓慢,一年产量不到10千瓦。
90年代末,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我国光伏产业开始加速跑,到2021年,光伏总装机量达到306GW,稳居世界第一。
现在,我们不仅能自己建大型光伏电站,还能把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
塔拉滩的草也没浪费,2022年,这里收获了11.8万吨牧草,除了喂羊,牧民们还把多余的草晒干储存起来,做成青贮饲料,冬天就不用愁草料了。
土壤水分蒸发量比以前减少了30%,连周边的农田都跟着受益,青稞的产量提高了不少。曾经的“荒漠禁区”,如今成了“粮仓”和“牧场”。
生态的改善还带来了意外之喜,202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吉祥物“南小阳”就以塔拉滩的“光伏羊”为原型设计,憨态可掬的样子成了当地的“代言人”。
南小阳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从荒漠到绿洲”的故事,有人来参观学习,有人来投资兴业,塔拉滩再也不是那个“没人知道的地方”了。
其实,像塔拉滩这样“无心插柳”的案例,在我国还有不少。
青海的龙羊峡水库,原本是个水电站,夏天水多发电足,冬天水少电不够。
工程师们在水面上装了光伏板,搞“水光互补”,没想到光伏板遮住阳光,让水温降低了2℃,蒸发量少了,水库水位更稳了,水里的鱼也长得更欢了,成了“发电养鱼两不误”的典范。
回头看塔拉滩的变迁,最动人的不是数据,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电站是为了清洁能源,种草是为了保护设备,放羊是为了解决除草难题,每一步都不是刻意设计,却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完美的循环。
这背后,有工程师的智慧,有牧民的勤劳,更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强行改造,而是顺势而为,才能让荒漠变成绿洲。
现在,塔拉滩的模式已经被推广到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多个荒漠地区。
越来越多的光伏电站学着“板上发电、板下养畜”,让更多黄沙地长出青草,让更多牧民过上好日子。
有人说这是“乌龙事件”,但这“乌龙”里藏着的,却是中国人解决问题的韧劲和智慧。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