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蜂拥而至,这事可以再热点儿


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与博物馆相关的多条消息登上热搜。


创意文旅打卡,数字技术亮眼,文创产品出圈……传统博物馆正以一种全新样态呈现在公众面前,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体验。


这份关注度,还可以再热一点儿。


△资料图:大连博物馆(由受访单位提供)

曾几何时,博物馆鲜被公众纳入关注视野,多数观众为专业人士或参观团队,展陈也以相对固定的静态展示为主。随着亲子出游和研学游的兴起,博物馆逐步成为儿童出游的首选参观地,家长在较为轻松地参观过程中融入教育理念,让少年儿童在其中品读知识,增进学识。


△资料图:大连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韬飞摄)

近年来,国内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发力,借助新兴传播手段,以“流量”热度打造产业“增量”。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博物馆因为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当地文旅产业核心亮点,也是下气力创意升级的重点;另一方面,不少博物馆也借助区域文旅整体宣推的东风频繁出圈,二者可谓相辅相成、互惠共赢。


△资料图: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由受访单位提供)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公共区域打造的集文化传播、社交互动、青年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交往空间正式亮相,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体验。从传统的拍照打卡式观览,到如今以沉浸感和互动感为主要形式的深度体验游,让博物馆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在近年来,AI、VR等数字技术的高频应用,更成为吸引年轻人另一把“利器”,这些前沿技术打破了时空壁垒,让观众对展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认知,在“沉浸”中获得理解,在“互动”中产生共鸣,也更符合年轻群体的体验式需求。


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当下的博物馆除了观览功能外,在某种程度上附加了社交的功能属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河南博物院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一系列出圈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不少年轻人出游伴手礼的首选和交流旅游见闻的谈资,给足了博物馆游的情绪价值。


△资料图:左图为木质凤冠冰箱贴,右图为AR金属凤冠冰箱贴。(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资料图:2025年5月1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拍摄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展厅。(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今,各地博物馆创新出圈的热度仍在不断上升,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4.9亿人次。

年轻人的大量涌入,给各地文旅部门融入新思路和新理念。但对于博物馆来说,其核心属性仍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从早期的“文物会说话”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网络传播热度,到如今形式各异、创新不止的“文物叙事”,其根本内涵也是文化输出和推广。

△资料图: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带来的公众热度和思维创意,则是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的重要支撑。以物讲史,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在博物馆持续火热的当下,要让年轻观众不仅作为“文化参观者”更成为“文化参与者”和“文化传播者”,才是博物馆公益属性中的责任担当,也是其从“网红”到“长红”的持续保障。


文字:李元臣

编辑:幽幽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高忠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旅游   蜂拥而至   年轻人   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   文化   大连   凤冠   资料   来源   创意   热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