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有奇功!医生直言:常吃茯苓,可调理4种慢病,别再小瞧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吴医生,你说我这血糖怎么又高上去了?我明明每天喝苦瓜水的。”市中医院门诊那边刚开诊,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挤在诊室门口,声音压得很低,语气里有些慌乱。

他看起来不是那种疏于健康的人,衬衣笔挺,手上戴着智能手环。

看得出来,他做了不少功课,也坚持了一些办法。

但在真实的身体反应面前,他有点失去了判断。

那医生微微点头,没有立刻回话,而是低头翻了翻病历。

茯苓,大多数人听过,但没有当回事。

街市卖干货的摊子上常见,药铺里也总有。

也许很多人只觉得它是配料,或者是一种古老的“佐药”。

但它的作用远比人们想象得深。

这个问题,其实得从人体的系统性说起。

一个人为什么会得慢病?不是哪个器官突然“坏了”,而是系统内某个平衡被打破了。

要想把这些慢病往回调,关键不是“治症”,而是“解构”背后的失衡。

身体内部的代谢系统、内分泌、神经信号,其实不是各干各的活儿,而是像一张复杂的网。

这张网一旦某处张力失控,别的地方立刻跟着出问题。

这时候,光靠“对症”治疗是不够的,它解决不了源头的问题。

茯苓看起来只是个普通的药食两用材料,但它的功效,不在于它“猛”,而在于它“稳”。

茯苓不是拿来让你立刻感觉“舒服”的,而是让身体回到该有的节奏里。

这种调节,不靠刺激,也不靠压制,是把身体的多余、堵塞、紊乱都一点点清走。

现在很多人追求高效、立竿见影的疗效。

动不动就想着某个东西能把病“砸回去”。

但慢病不是墙上的污渍,它是长期生活方式错位后累积的深层问题。

比如说水肿这件事,不少人觉得那只是“喝水多了”或者“天气热”。

但其实,很多慢性水肿是脾虚导致的运化能力下降。

脾不动了,水就滞着。

茯苓就有很强的“利水渗湿”功能,但它不会直接泻下去,而是从调动脾胃的能力入手,悄悄地让体内多余水分通过尿液排掉,不带走正气,也不损耗体力。

现在说“调理四种慢病”,其实是绕了远路。

关键不在病的“种类”,而在体内机制的偏差。

拿茯苓来说,它影响最大的不是某一个器官,而是体内的“清理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淋巴、肾脏、小肠等多个路径。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茯苓中含有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特别是在一项2018年的临床实验中,参与者每日摄入6克茯苓粉末,坚持两个月后,体内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

这两个指标,是当前评估慢性炎症水平的重要参考。

慢性炎症正是引发多种慢病的共同根源。

还有个关键点,很多人忽视了:人的心理状态跟身体代谢是挂钩的。

不是说“放松就会健康”,而是说,压力反应会真实地影响肾上腺功能、血糖水平、消化吸收等一整套生理反应。

茯苓在传统文献中被称为“安神之药”,但这不是随便说说。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确认,茯苓乙醇提取物可通过调节5-HT和GABA的受体反应,起到抗焦虑的作用。

这不是让人昏昏欲睡的镇静,而是帮助神经系统缓冲应激,降低压力带来的内分泌冲击。

长期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抵抗会增加,肝脏排毒功能也会打折扣,这才是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的根源。

有意思的是,茯苓并不是一个靠“强烈干预”来发挥作用的药材。

它的效果建立在“持续介入”上。

跟一些靠激素类成分快速抑制症状的药不一样,茯苓是属于“慢工细活”型的,它不“打断”身体原来的节奏,而是把那些节奏“拉回正轨”。

这也是为什么它适合长期调理,而不是临时救急。

有些医生其实对它没太多好感,觉得它“太温吞”。

他们更相信大剂量、明显干预的路径。

但正是因为这种“温吞”,才让茯苓具备了穿透慢病本质的能力。

茯苓不会给人带来立即的“快感”,它更多的是在无形中打扫战场,把代谢的残渣清出去,把多余的炎症信号压下来,恢复内分泌的节律。

这种“背景优化”型的方式,反而比对症处理更接近根本。

茯苓的另一个作用常被忽视,就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

现在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多种慢病的导火索,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甚至某些自身免疫病。

在2021年一项由复旦大学主持的实验中,研究者观察到,在高脂饮食小鼠中添加茯苓粉后,肠道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显著上升,而引发炎症的厚壁菌门菌群显著下降。

换句话说,茯苓通过“喂养”有益菌群,让整个肠道系统的代谢产物变得更加“干净”,减少了炎症物质的堆积。

而且有一点值得反思:现在很多人被营养补充剂、所谓“超级食物”洗脑,觉得只有外来的、洋气的营养成分才有用,反而对本土传统的药食两用材料不屑一顾。

可真正能融入日常,能跟中国人饮食、生活节奏相匹配的,其实往往就是这种“被低估”的材料。

茯苓正是这样一个被现代人遗忘但历代本草极其推崇的角色。

茯苓看似只是补脾、利水、安神,其实底层逻辑是它在优化“身体的节律”。

生理节律一旦稳定,免疫、代谢、神经信号都会顺。

所有慢病,最深的矛盾其实都是“节奏的破坏”。

不是哪个指标偏了,而是整套节奏乱了。

恢复节奏的东西,不是靠打断原来的节奏来实现,而是靠补上缺口、疏通堵点、安抚紊乱。

话说回来,假如一个人每天坚持吃茯苓,不做别的调理会怎样?有没有副作用?

这个问题其实很实在。

茯苓药性平和,不寒不热,久服无毒。

《本草纲目》记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现代研究也发现,长期食用茯苓,不仅不会导致肝肾负担,反而会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

202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中,数据显示,在12个月持续摄入茯苓粉(每日5克)的老年人群体中,体检数据显示ALT、AST、LDL-C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服用人群主观疲劳感明显下降。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做了很多努力,慢病还是反复?

答案很可能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里。

人的身体不喜欢“打硬仗”,它更倾向于“顺着推走”。

茯苓不是硬药,但它是顺势之药,是让身体自动恢复能力的药。

不是打赢一场仗,而是不需要再打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聂慧,阿腾图雅,王静,等.田雨青运用经方合腹诊治疗高龄老人发热验案二则[J].中医临床研究,20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养生   茯苓   奇功   医生   身体   节奏   炎症   肠道   紊乱   节律   体内   血糖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