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背不晒一下,怕寒气进得更深啊!”老李一边脱着上衣,一边把小板凳摆到院子里,准备迎接中午的太阳。
他老伴拎着一大包羊肉回来,说是三伏天吃羊肉补身体。邻居张嫂则是刚从中医馆出来,手里提着艾叶,准备晚上艾灸。
三伏天刚到,这一条街都热闹起来了。可这些年年流行的“伏天养生法”,真的对吗?
三伏天变短了,身体却更容易吃不消
今年的三伏天只有20天,是近十年来最短的一次,原本的“苦夏”似乎轻松了一些。但天一热,身体的负担反而更重。人一出汗,水分和盐分都跟着跑了,心脏、血压、脾胃全都跟着闹脾气。
有研究发现,夏季气温升高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尤其是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血压波动大,老人更容易出现头晕、胸闷这些症状。天气一热,吃饭没胃口、睡觉睡不好、整个人都打不起精神,这种状态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伏天虚”。
晒背真能驱寒?小心越晒越虚
不少人都听说三伏天要“晒背驱寒”,觉得夏天阳气最旺,趁热把体内的寒气赶出去。可人体并不是个能随便“晒干”的坛子,寒气也不是晒一晒就能蒸发掉的水分。
长时间暴晒会让皮肤受伤,紫外线强的时候,还可能晒出红肿、脱皮,甚至诱发皮肤癌。阳光一晒,血管扩张,身体出汗多,水分流失快,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晒太久反而可能中暑。
如果真的觉得背部发凉、怕风,不妨试试热水袋敷背,或者用热毛巾擦拭。比起暴晒,这些方法更温和,也更安全。
羊肉到底补不补?不是谁都适合吃
三伏天吃羊肉,在不少人眼里是“以热制热”,把体内寒湿赶出去。但羊肉属热性,吃多了容易上火,尤其是本身就有口干、便秘、咽喉疼这些表现的人,吃了只会火上加火。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的人,羊肉的脂肪含量高,吃太多更容易加重病情。就算是身体虚的人,也不能一口气吃太多,不然脾胃受不了,结果补没补到,倒先拉肚子了。
夏天补身体不一定要靠羊肉。鲫鱼、鸽子肉、黄鳝、鸡蛋这些食物也有不错的滋补效果,而且不那么容易上火,适合更多人。
艾灸真的有用吗?关键在怎么做
三伏天艾灸,被很多人称为“冬病夏治”的妙法。确实有不少研究表明,艾灸对哮喘、鼻炎、胃寒、腹泻这些反复发作的老毛病有一定帮助。
但艾灸并不是点了就灵。首先要知道灸哪儿,不是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常用的几个穴位,比如大椎、足三里、关元,都需要有经验的中医指导。自己在家乱灸,不但效果差,灸过头了还可能起水泡、红疹。
更别说有的人体质偏热,本身就容易出汗、口臭、舌苔黄,这种人再艾灸,可能越灸越烦躁。还有孕妇、心脏病患者,也不建议随便艾灸。
夏天补阳气,其实脾胃最关键
三伏天阳气在外,脾胃却最容易受伤。这时候如果吃得太冷、太生,或者暴饮暴食,哪怕是天再热,也补不进身体里去。
脾胃一虚,人就容易出现腹胀、拉肚子、没胃口、容易累这些表现。夏天想补阳气,不如先保护脾胃。饭菜要热着吃,食物尽量熟软些。冰箱里的西瓜、绿豆汤、凉面虽然爽口,但吃多了脾胃“打摆子”,反而更容易生病。
可以多吃点山药、南瓜、扁豆、藕、木耳这些食物,既健脾又不伤胃。喝点小米粥、红枣汤,也比大补汤药更适合普通人。
出汗是排毒?别让身体“干”过头
很多人觉得出汗就是排毒,汗出得越多,身体越干净。汗水主要是水分和盐分,不是“毒”。真正的排毒靠的是肝脏、肾脏,不靠汗腺。
尤其是天气一热,很多人出汗后不及时补水,容易出现头晕、恶心、口渴、尿少这些脱水表现。严重时会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甚至晕倒。
夏天出汗多,水不能只靠白开水补。可以在水里加点盐,或者喝点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既补水也补电解质。出汗后别急着洗冷水澡,先把汗擦干,等身体凉下来再洗。
老人孩子更要注意“热里藏寒”
三伏天表面热,其实身体内部却可能是凉的。尤其是老人、孩子、体质虚弱的人,出汗多、吃得少、睡不好,阳气反而容易流失。
这种“热里藏寒”的人,表现常常是手脚发凉、容易腹泻、夜里多尿、动不动就感冒。他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热水瓶,外面是热的,里面却是凉的。
这类人不适合猛吃冰的、吹冷风、洗冷水澡。可以试着在晚上泡泡脚,喝些温热的姜枣水,或者用热毛巾敷一敷小腹,让阳气慢慢“聚回去”。
三伏贴、拔罐、刮痧……别一股脑儿全上
每年三伏天,很多人一股脑儿去贴三伏贴、拔罐、刮痧,想着“冬病夏治”。但这些方法并不是谁都适合,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比如三伏贴,有些人贴了后皮肤发烫、起泡,甚至留下色素沉着。拔罐、刮痧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损伤皮肤,甚至引发感染。还有人一边贴三伏贴,一边吃辣的、喝酒,这种“补法”只会让身体更乱。
养生不能堆叠法术,更不能“别人做我也做”。身体有不舒服,最靠谱的还是先去正规医院看看,到底是湿气重、寒气盛,还是别的问题,别盲目跟风。
不靠猛补,靠细水长流
真正能让身体变好的,不是一下子灸几次、晒几天、吃几碗羊肉,而是日常生活里一点一滴的积累。
作息规律,别熬夜;饮食均衡,别偏食;身体动一动,哪怕只是饭后散散步,身体的气血也更通畅。三伏天养生,不靠“猛补”,靠的是“细养”。
下面这张表,帮你看清三伏天常见的“补养误区”与正确做法: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朱建军.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29(10):1341-1344.
[2]王蓉,宋喆.三伏天气候特点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6(03):322-326.
[3]张玲,刘志芳.夏季高温与人体生理变化的关系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2,29(06):780-783.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