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深圳多家企业联合主办的一场“国际模特大赛”颁奖仪式,近日因冠军归属陷入舆论旋涡。当15号选手捧起女模组广东赛区冠军奖杯时,“她凭什么夺冠”的质疑声迅速在网络发酵,公众的核心困惑直指赛事专业标准的模糊性。
这场争议早已跳出“审美因人而异”的范畴,触及模特赛事的根本——专业标尺的缺位,正在消解赛事的公信力。模特大赛从来不是浅层的“选美”,而是对专业能力的系统性考核,台步的节奏感与稳定性、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对服装风格的诠释力,以及镜头前的气场与情绪传递,每一项都有可量化的专业维度。反观此次引发争议的赛事,连普通公众都能清晰感知冠军与专业标准的差距,难免让人质疑评审流程的严谨性,甚至怀疑赛事是否沦为商业引流的“噱头”。
有声音以“审美多元”为赛事辩护,但多元绝不是专业失范的遮羞布。美或许没有唯一答案,但模特的专业素养却有客观标尺——正如画家需精通构图色彩,歌手需把控音准节奏,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模特立足行业的核心。将缺乏专业支撑的选手推上冠军宝座,既是对其他勤学苦练选手的不公,更会误导公众对行业的认知,助长“重流量轻专业”的歪风。
专业标尺的模糊,本质上是对行业责任的漠视。模特赛事不仅是人才选拔平台,更承载着引领时尚审美、规范行业发展的使命。公信力强的赛事能为行业输送优质血液,而标准混乱的赛事只会消耗行业口碑。近年来,各类模特赛事扎堆出现,部分主办方为博眼球过度追求话题性,忽视专业评审,甚至暗藏“花钱买奖”的黑幕,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
让模特赛事回归正轨,需筑牢三重“防线”:其一,主办方应组建由资深从业者、专业教师、时尚评论家构成的评审团,制定清晰公开的评审标准,全程接受公众监督;其二,摒弃“流量至上”的功利思维,将专业能力作为核心选拔依据,而非屈从于话题度或人脉关系;其三,行业协会需强化监管,建立赛事资质审核与惩戒机制,对乱象频发的赛事“亮红牌”。
这场冠军争议,是给整个行业的一记警示。专业是行业的立身之本,标尺是赛事的灵魂所在。唯有让每一场赛事都以专业为核心,让“冠军”头衔真正与实力挂钩,才能赢回公众信任,为行业培育更多栋梁之材。模特大赛的舞台,终究要靠专业说话——这是对选手的尊重,更是对行业未来的负责。(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贤云)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