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关于金钱、投资与人生的深度对话中,播客《无人知晓》主播、有知有行创始人孟岩与心理咨询师Steve围绕“金钱是什么”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了跨越领域的探讨。
这场对话没有停留在对金钱的工具性解读,而是深入其在情感、心理层面的复杂意涵,延伸至投资行为背后的人生哲学,最终指向“如其所是”的生活态度。
从金钱的本质到代际冲突中的观念碰撞,从投资的社会意义到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两人的交流为理解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孟岩在对话中首先厘清了一个关键认知:人们对金钱的困惑,往往源于混淆了“金钱”与“财富”的边界。
金钱本质上是一种交换符号,是人类社会为简化交易而创造的中间物——就像原始人用贝壳交换野兔与柴火,现代人用货币换取商品、服务或资源。
而财富的范畴则广阔得多,它是金钱能够兑换的实际价值,既包括物质产品(如手机、房屋),也包括非物质体验(如旅行、教育、情感连接)。
这种区分揭示了人们追逐金钱的底层逻辑:人们真正渴望的并非数字本身,而是它所能兑换的财富。马斯克将金钱称为“数据库里的数字”,纳瓦尔说“金钱是社会给你的欠条”,本质上都在强调:金钱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而非账户里的数字。
就像原始人收集贝壳不是为了堆积,而是为了未来能换到更多食物;现代人赚钱,最终是为了换取更舒适的生活、更自由的选择,或更丰富的体验。
但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常常扭曲人们对金钱的认知。孟岩观察到两种极端:一类人极度厌恶金钱,将其视为“肮脏的欲望载体”,甚至将赚钱与道德败坏挂钩;
另一类人则陷入对金钱的执念,为了数字增长牺牲生活意义,追逐风口却忘了初衷。他认为,这两种态度的本质,都是将对某类行为的排斥或追逐,错误地投射到了金钱本身。
例如,一位高知家庭的年轻人分享投资经历时,父母反对的并非投资行为,而是他们想象中“游手好闲、投机取巧”的生活方式——当年轻人解释投资背后的研究与成长时,父母的态度便逐渐软化。
金钱在情感与关系中扮演着远超工具性的角色,尤其在代际之间,常成为矛盾的焦点。Steve在心理咨询中发现,许多人在金钱问题上与父母产生隔阂:父母可能将金钱与道德绑定,指责“赚钱就是一身铜臭”;或用金钱定义亲情,如“养育你花了多少,你就该回报多少”。
这种矛盾的核心,是金钱被赋予了“情感欠条”的属性——它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媒介,更承载着责任、亏欠与控制。
孟岩认为,这种代际差异源于环境塑造的认知鸿沟。上一辈人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金钱的主要功能是满足生存需求,能兑换的财富有限(如粮食、衣物),因此容易形成“钱够用就好”的保守观念;
而年轻一代所处的物质丰裕时代,金钱能兑换的财富更多元(如旅行、教育、体验),对金钱的态度更开放。这种差异并非对错之分,而是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剥离金钱的符号意义,直面对方真正的担忧。就像那位被父母反对投资的年轻人,后来发现父母真正恐惧的是“不创造价值的投机行为”,而非投资本身。
当他向父母展示投资背后的研究、学习与成长时,隔阂便逐渐消解。这印证了一个观点:金钱冲突的本质,往往是对“生活方式”的分歧,而非金钱本身。
投资常被简化为“赚钱手段”,但在孟岩看来,其本质是参与社会运转的一种方式。原始人投资贝壳雇佣同伴制作工具以捕获更多野兔。
现代人通过投资支持企业发展,本质上都是将资源投入创造财富的过程——投资者相信某家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便通过资金支持其成长,最终分享社会财富增长的红利。
这种参与包含对未来的判断。有人投资指数基金,是相信社会整体会进步;有人投资初创公司,是看好某个领域的创新潜力。
就像VC投资有知有行,是相信它能帮助人们更理性地面对投资与生活。投资的风险与收益,本质上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押注——你支持的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种你认同的未来。
但投资的复杂化也带来了偏离本质的行为。当交易变得便捷,人们可能陷入“短期投机”——上午买股票下午卖,忽略了投资本应支持的长期价值创造。
孟岩认为,这种投机虽在复杂系统中具有提供流动性的作用,但对个人而言,若沉迷其中,反而会偏离投资的初衷。真正的投资,应该是“相信某种价值,并参与其创造”。
无论是金钱运转还是社会发展,都是超复杂系统的产物,充满不确定性。孟岩以Facebook为例:其初衷是“连接人与人”,但算法优化最终导致信息茧房与社会极化——这一结果远超创始人的预期。
投资领域同样如此:一家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还受市场、政策、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单一变量的改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种复杂性意味着“最优解”并不存在。《最优解人生》提出“die with Zero”(死时花光所有钱),主张最大化人生体验;而现实中,有人更看重安全感,有人追求成就感,有人偏爱平淡。
孟岩认为,复杂系统的魅力正在于多元可能性——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适合当下的选择。就像旅行,有人喜欢青年旅社的热闹,有人偏爱五星级酒店的舒适,两者并无优劣,只是不同偏好。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常试图掌控一切,却往往陷入焦虑。孟岩的建议是“接纳试错”:就像经济危机是系统自我调整的方式,人生中的挫折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重要的不是避免错误,而是在试错中理解系统的规律——就像投资者从市场波动中学习风险与机会的平衡,人也在生活的起伏中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对话最终落脚于一种人生态度——“如其所是”。这意味着放下被规训的执念,接纳事物的本然状态。
孟岩举例:不开会时不必强迫自己开会,不喜欢社交时不必勉强参与,做任何事都出于自然需求,而非外界期待。
这种状态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摆脱被思维或环境强加的限制性信念。
这种态度同样适用于金钱与投资:不必因“30岁必须赚够100万”而焦虑,也不必因“投资就该暴富”而偏执。
就像一位投资大师所说:“每一刻都用尽全力,但若不得不抽身,也能坦然接受。”这种状态不是放弃目标,而是明白目标应服务于生活,而非绑架生活。
心理咨询与投资指导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前者帮助人们拆解过去的情感执念(如“挣钱就是不孝”),后者引导人们接纳市场的波动。两者的核心都是支持人们在复杂世界中找到平衡——既积极参与,又不被执念绑架。
就像Steve的父亲,曾因节俭拒绝旅行,后来在儿子的引导下体验到旅行的意义,最终成为“疯狂的旅行爱好者”——这正是“如其所是”的实践:放下预设,允许自己体验更多可能。
金钱与投资终究是面镜子,照见的是人们对人生的理解。有人将金钱视为生存的保障,有人将其看作自由的工具,有人通过投资探索世界的可能性。
无论态度如何,孟岩与Steve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核心:重要的不是金钱或投资本身,而是如何通过它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接纳世界。
就像云冈石窟的绚丽艺术源于不同文化的碰撞——过程或许充满冲突,结果却呈现出超越个体的壮美。
人生与金钱的关系也是如此:允许不确定性,接纳多元视角,才能在复杂系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如其所是”。毕竟,世界的丰富性,正源于它不按任何人的剧本运行。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