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人生所有福祸,都是命中注定”,
这是真的吗?
你是否也曾在一瞬间感到无力:那些没日没夜地写文案编程序、拼尽全力的奔跑,难道真的都改变不了早已被写定的人生结局?

但还是要请你等一等。
十年前,一家大医院的走廊,我遇见一位被诊断为“晚期”的大学教授。医生私下说,按照“注定”的病理发展,他还有三个月。可在三个月后,我又遇他,不是在医院的病床,而是在图书馆。他在书架间寻找资料。
而五年后,他出版了自己的研究专著。
“检查结果出来那天,”他平静地说,“我突然明白——命运给我的是牌,怎么打,在我。”
这就是关于“注定”最深刻的真相: 它不是你人生剧本的终稿,而是你出发时的起点。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不是你命运的围墙,而是你起跳的踏板。
你以为的“注定”,很可能是“自定”

心理学家发现,人有一种天然的“后见之明偏差”——当结果出现后,我们会不自觉地重新解读过程,让一切看起来“理应如此”。那些成功者“注定成功”,失败者“注定失败”。
但回到每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哪一次不是迷雾重重?
项羽垓下之围,是注定失败吗?
不。是他选择了不渡乌江,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尊严,置于翻盘的可能之上。这是选择,不是注定。
褚时健74岁出狱,是注定沉寂吗?
不。是他选择包荒山种橙子,在大多数人等待生命终结的年纪,开启第二次人生。这也是选择。
所谓的“命”,恰恰藏在你的选择里。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大脑具有终身的“可塑性”。你每一次勇敢面对挑战,每一次在挫折后重新站起,都在物理上改变着你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是你自己在重塑你的“命”。
那些说“性格决定命运”的人,或许没说完整——性格并非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河水。你今天的一个微小改变,会在未来撬动你无法想象的轨迹偏移。
如何从“认命”到“造命”?也要重新定义所谓的“祸”与“福”
那个让你心碎的分手,逼你学会了独立与自爱;那次看似毁灭性的裁员,推你走上了从未想过的创业之路。祸福从来不是静止的对立面,而是动态转化的连续体。你的解读和应对,决定了它们的最终属性。
成为你命运的“作者”
别再把自己当成命运的“读者”,被动接受每一章情节。你要勇敢地拿起笔,成为作者。哪怕开头不如意,你依然可以决定故事的走向与高潮。那个曾经自卑的你,可以写出自信的篇章;那个屡战屡败的你,可以设置绝地反击的情节。
我们不能只看到了命运之手的无形力量。真正的勇者,是在承认这只手存在的同时,依然紧握自己的方向盘。

你的出生、天赋、起点——这些或许是发到的牌。
但如何打这副牌,何时加注,何时弃牌,何时亮出底牌——
这,永远是你的自由,你的权力,你不可剥夺的尊严。
此刻,也许你正站在自己的“注定”面前:一份看似无望的工作,一段难以修复的关系,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请你想起:那个被“注定”只有三个月生命的教授,用选择改写了医学判决。那个在乌江边“注定”失败的霸王,其实有过江东渡的选择。
你的命运不在星象图中,不在算命先生的预言里,甚至不在余华的那句话里。
它在你此刻的呼吸间,在你下一个决定里,在你即使颤抖也依然迈出的那一步里。
改写命中注定的故事,从来不是奇迹。
它是一个决定,接着另一个决定。
一次行动,接着另一次行动。
你一定要成为自己人生的执棋人!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