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广州,忍不住想说说,广州给我的4个印象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一直觉得“精致”和“高效”是城市生活的标配。可这次去广州待了3天,我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原来一座城市可以既保留千年烟火气,又能把“松弛感”刻进骨子里!从早茶铺子到深夜大排档,从骑楼老街到珠江夜景,广州的每一处都让我忍不住想:“上海人,你们到底在卷什么啊?!”

印象一:早茶不是“吃早饭”,是生活艺术!

落地广州的第一天,我跟着本地朋友去了荔湾的茶楼。早上9点,茶楼里早已人声鼎沸:阿婆戴着珍珠项链慢悠悠地啜普洱,老伯一边看报纸一边用筷子戳虾饺,隔壁桌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流沙包的金黄内馅……朋友说:“广州人喝早茶,一坐就是一上午,这叫‘叹茶’。”

我数了数菜单,光是点心就有128种!虾饺皮薄到透光,凤爪一抿脱骨,干炒牛河镬气十足,就连普普通通的叉烧包,面皮都能蓬松得像云朵。朋友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这家店开了快70年,街坊们从小吃到老。”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广州人的“松弛感”不是躺平,而是把日子过成了一场热气腾腾的仪式。

印象二:骑楼和老西关,藏着最野的“反差”!

在上海,老弄堂和摩天大楼总像两个世界。可广州的永庆坊彻底打破了我的想象——青砖灰瓦的骑楼里开着咖啡店和文创工作室,阿公坐在趟栊门边卖鸡公榄,网红小姐姐举着奶茶在“月亮桥”打卡。朋友说:“这叫‘旧瓶装新酒’,我们广州人最擅长!”

更绝的是沙面岛,欧式老建筑群中穿插着大榕树和凉茶铺。我在一栋鹅黄色小洋楼前拍照,保安大叔凑过来说:“这以前是法国领事馆,现在一楼卖牛杂哦!”我当场笑喷。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广州有2000多座骑楼,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骑楼群。这种“历史不用供着,拿来用就对了”的底气,真让我这个上海人羡慕。

印象三:凉茶铺和大排档,才是广州的“深夜食堂”

上海人习惯了24小时便利店,可广州的深夜属于街边档。凌晨1点的宝华路,镬气冲天的炒牛河、滋滋冒油的生蚝、咕嘟翻滚的猪杂粥……朋友带我去一家叫兰芳园的糖水铺,老板边搅榴莲西米露边说:“我们开了三代人,街坊半夜咳嗽都来喝杏仁茶。”

最震撼的是凉茶文化。在凉茶铺,我花5块钱买了杯癍痧,苦到怀疑人生!老板娘笑着说:“良药苦口嘛,我们广州人感冒发烧都喝这个。”后来才知道,光是荔湾区就有300多家凉茶铺,很多店铺传了三代人,配方比我的年龄还大。

印象四:珠江边的夜晚,浪漫得不像一线城市

外滩的夜景是精致的,珠江的夜却是鲜活的。朋友说:“带你去个地方,保证秒杀黄浦江。”我们跳上天字码头的渡轮,2块钱的船票,15分钟航程。对岸的广州塔在夜色中流光溢彩,卖唱小哥在甲板上弹《海阔天空》,江风把隔壁阿叔的艇仔粥香气吹到我面前……

下船后沿着沿江西路散步,百年老建筑群被暖黄灯光点亮,粤海关大钟楼的倒影在江面摇晃。朋友指着江对岸的猎德村说:“那里以前是城中村,现在房价15万/平,但村民还是天天去茶楼。”我突然懂了:广州的魔幻现实主义,是把CBD和菜市场、米其林和牛杂摊统统揉进了珠江的晚风里。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翻看照片:早茶蒸笼的热气、骑楼缝隙的阳光、凉茶铺的陶罐、珠江邮轮的灯火……这些画面拼出了最真实的广州——它像一锅老火靓汤,用2200年的文火慢炖,既容得下国际金融城的野心,也守得住西关大屋的旧时光。

广州人年均外食次数高达152次,全国第一;但他们的平均通勤时间只有38分钟,比上海少了整整20分钟。或许这就是答案:所谓“食在广州”,吃的不是食材,而是一种把日子过慢、过细、过出滋味的能力。

下次再有人问我:“广州和上海哪个好?”我会说:“去珠江边喝碗艇仔粥吧,答案在风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旅游   广州   上海人   印象   骑楼   珠江   早茶   朋友   茶楼   上海   大排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