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清华国内第一、Bengio全球前十

9月,斯坦福大学联合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发布了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这份榜单历来被视为科研圈的“福布斯”,能进名单的,基本都是各个学科的“天花板”。

这次,中国学 者不仅数量上大幅领先,更在质量上打出了一记漂亮的“组合拳”。

清华大学高居全球第四,人工智能大牛周志华和“张氏方法”之父张正友双双跻身全球前千。

而在全球“王座区”,图灵奖得主Bengio稳稳进入前十。这份榜单,到底透露了什么信号?

中国科学家“上榜成群”,但不只是“人多”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国人又“刷榜”了。不过,这次可不是靠数量堆砌,而是质量过硬。

2025年榜单共分两类:“终身影响力榜”和“年度影响力榜”。前者看的是一辈子的科研积累,后者看的是近一年的学术表现。

中国这次在两个榜单上都打出了“双高分”:在终身影响力榜上,中国有12,374位学者入选。

而在年度影响力榜上,数量更是高达31,685人,意味着中国科研正在从“厚积”走向“薄发”。

如果把这份榜单当成全球科研的“奥运会”,那清华大学就是中国代表团的“金牌大户”。清华一共746人入选年度榜单,全球排名第四,甚至超过了斯坦福大学。

要知道,斯坦福可是在美国本土,拥有硅谷这块科研热土,“主场优势”拉满。能被清华“反超”,不是偶然。

更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并不是孤例。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纷纷上榜,入选人数都跻身世界前列。

这说明,中国的科研“塔尖”不再只靠一所学校撑场,而是出现了“多中心”格局。

而在个人层面,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成了这次榜单的“最大黑马”。

他在终身影响力榜中排全球第526,在年度榜中更是冲到第182位。谷歌学术引用数超过10万次,在AI领域几乎可以和Yann LeCun、Geoffrey Hinton并肩。

此外,腾讯的张正友也再次入选。他发明的摄像机标定“张氏方法”,被全球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研究机构广泛采用。

虽然他做的是应用型研究,但影响力一点不输“理论派”。

这套数据摆出来,不少人可能还在担心:中国科研是不是只擅长“多发论文”?但这份榜单用事实说话:今天的中国科学家,不光能发,还能被引用、被跟随、被尊重。

评得公不公平,看的是“算法”不是“情绪”

在一个学术榜单里,最怕听到的就是“水”。所以这份榜单之所以能服众,关键在于它的评选机制够硬核。

榜单是由斯坦福大学约翰·约阿尼斯教授领导的团队打造,数据则来自全球最大引文数据库Scopus。

它不是“谁发得多谁上”,也不是“谁名校背景硬就能排前”。

整个评选采用了六个维度的评分体系,既看数量,也看质量:总引用次数:你写的文章到底有没有人看?H指数:衡量你是否“稳定输出”,而不是“一锤子买卖”。Hm指数:考虑合著者的影响,避免“抱大腿”刷分。独立作者、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的引用数:进一步看你是不是“带头人”。

这些标准,几乎把学术“水分”过滤得干干净净。想混进榜单,没门。

更重要的是,这份榜单还按22个大领域、174个子领域分门别类,避免了物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同场比武”的尴尬。

比如说,AI领域的周志华和Bengio是同行,但他们不会和搞文学批评的教授在一个榜单上掰手腕。

而且,这份名单每年都会更新,你去年风光不代表今年还在,你今年上榜也可能明年滑落。

这种“滚动评估”机制,逼着大家不能“吃老本”。也正因为如此,这份榜单成为全球学术界最关注的“年度成绩单”之一。

这也解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学者在“年度榜单”上表现尤其强劲。说明近些年中国科研的活力在快速提升,不再靠“老教授”撑门面,而是年轻学者批量涌现。

所以,这份榜单不是“人情榜”、不是“江湖榜”,而是真正靠数据说话的“硬榜单”。在这里,谁能上榜,靠的不是关系,而是真本事。

Bengio霸榜前十,榜单背后是全球科研的“赛道洗牌”

如果说中国在这份榜单上是“后来者居上”的代表,那加拿大的Yoshua Bengio,就是“王者归来”的典型。

Bengio今年杀进全球前十,不在意料之外。他是2018年图灵奖得主,与Hinton、LeCun并称“深度学习三巨头”。

而在AI成为各行业“兵家必争”的2025年,他的研究热度自然水涨船高。

这说明一个问题:科研不只是搞“基础”,也得踩对“风口”。AI、生命科学、材料工程这些领域,近年来引用量飙升,成为榜单上的“高地”。

而传统“硬核”学科如物理、数学虽然依旧重要,但上榜人数和排名整体在缓慢下移。这就是科研赛道正在重新洗牌的信号。

而中国这次能“批量入榜”,一方面得益于政策引导,比如“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越来越多中国科研力量开始在新赛道“占坑”。

不只是AI,像新能源材料、空天科技、生物医药,也都出现了不少高排名中国学者。

更微妙的是,榜单还透露了一个区域趋势:亚洲科研在“集体抬头”。

除了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的上榜学者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特别是印度,虽然总量不如中国,但若论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领域,表现相当抢眼。这说明,全球科研不再是欧美“独角戏”,而是变成了一场多中心、多赛道的“全球联赛”。

而这份榜单的价值,不只是给学者“发奖章”,更是给各国政策制定者敲了一个警钟:谁能持续投入基础科研,谁才能在未来科技博弈中掌握主动。

而谁只盯着短期回报,谁就容易被时代“调出名单”。

结尾

这份榜单,是全球科研实力的一次体检报告。中国科研不再只是“跟跑”,而是开始“领跑”;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靠“精英突破”。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谁能站上榜单,并不只是学者的个人荣耀,更是国家科研体系“有用、有力、有未来”的证明。

未来几年,这场没有硝烟的“学术奥运”,只会越卷越猛。而中国,显然已经不打算再做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科技   全球   清华   科学家   国内   中国   科研   斯坦福大学   学者   影响力   赛道   学术   领域   年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