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高呼他的名字,他却只能攥着毛巾发呆;门票卖上两万一张,他连热身服都没脱——曾凡博在中国赛的冷遇,真是因为实力不行?”
昨天翻到篮网裁掉曾凡博的公告时,我盯着澳门赛场的旧图突然想通了:那场被球迷骂了好几天的“羞辱式安排”,根本不是小曾能力不够,分明是篮网把“商业算计”玩得太明白,从头到尾都没把他当球员看。
先把时间拉回中国赛首场,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窝火。第二节还剩3分钟,当乔迪教练终于朝曾凡博摆了摆手,澳门体育馆的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要知道,不少球迷花几千甚至两万块买票,就是为了看这张中国面孔打球。可谁能想到,这10分06秒的登场,成了彻头彻尾的“尴尬秀”。
刚上场38秒,布克一个假动作就让他赔上第一次犯规;没过两分钟,狄龙又借着挡拆造了他第二次犯规。防守端手忙脚乱,进攻端更憋屈:队友拿着球闷头往里冲,哪怕被逼到边线出界,也不肯把球传给空位的他。整场下来,数据栏里全是刺眼的“0”——0分0篮板0助攻,连一次出手的机会都没捞着,唯一的记录是1次抢断和3次犯规。
更让人寒心的是细节。当曾凡博被换下时,球童递过毛巾和功能饮料,他都摆摆手拒绝了,坐在替补席最靠边的位置,身体前倾着喘气,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后来才知道,这是他腰部骨折康复后第一次打高强度比赛,别说找节奏了,能顶住对抗就不错了。可篮网教练赛后怎么说?“很难评价,他在试图做正确的事”——这话听着客气,实则连句实在话都懒得说。
如果说首场还给了10分钟“遮羞布”,第二场就彻底撕破了脸。第四节最后三分钟,比分咬得死死的,现场球迷开始有节奏地喊“曾凡博”,转播镜头一次次对准他,可教练费尔南德斯眼皮都没抬一下。直到终场哨响,小曾始终坐在板凳席末端,发带都没松过,最后默默走进球员通道时,看台上甚至传来了“退钱”的喊声。
最讽刺的是什么?这场被篮网当成“无关紧要的表演赛”,他们足足轮换了15名球员,连刚签来的边缘锋线斯科特都捞到了8分钟,唯独把曾凡博按在板凳上。有球迷说“他没抓住机会”,可机会在哪?首场10分钟里,队友连球都不给他传,这叫没抓住机会?腰部刚康复就被扔上场当“防守炮灰”,这叫没抓住机会?
更恶心的还在后面。中国赛一结束,篮网立马官宣“2签2裁”,裁掉两个边缘球员,补签了罗伯茨和斯科特——合着他们早就想好要换血,却偏偏带着曾凡博来中国“撑场面”。要知道,蔡崇信把成龙、马云这些名流都请到了现场,门票卖得盆满钵满,这背后多少是冲着“中国球员”的噱头?可等钱赚够了,转头就把人踢走,这吃相也太难看了。
有人拿“人际关系”说事,说小曾融入不了球队。可他八月份才正式报到,满打满算和队友相处不到两个月,反观篮网队友,场上见他空位都不传球,场下等他走了十分钟才肯出更衣室——到底是谁不打算好好相处?还有人拿杨瀚森比,说“实力够自然有机会”,可杨瀚森是首轮秀的保障合同,小曾签的是随时能裁的Exhibit 10合同,根本不是一个赛道的事。
说真的,曾凡博已经够拼了。腰部骨折后硬生生熬过来,康复期每天练到汗透球衣,就为了能在NBA站稳脚跟。哪怕首场表现生疏,他赛后也只说“没达到预期,但我努力过”;被裁后接受采访,字里行间全是对篮球的热爱,半句没抱怨篮网。这种心态和韧劲,怎么看都配得上一次像样的机会,而不是被当“流量工具”用完就扔。
篮网的操作,本质上就是欺负人。他们吃准了中国球迷对本土球员的期待,把曾凡博当成吸引票房的“吉祥物”;又摸准了他是边缘球员没话语权,敢明目张胆地搞“差别对待”。美其名曰“竞技体育实力至上”,可真讲实力,他们补签的斯科特在发展联盟场均才8分,比小曾差远了。说白了,就是欺负亚洲球员没背景,欺负中国球迷太宽容。
现在再看曾凡博没随队回美国的消息,答案早就写得明明白白。这场从一开始就是篮网布的局,小曾是棋子,中国球迷是买单的观众,只有我们还傻等着看“中国球员逆袭”的戏码。
但换个角度想,输的是篮网不是曾凡博。他们赚走了门票钱,却输掉了中国球迷的信任;耍尽了小聪明,却暴露了格局的狭隘。而小曾虽然没留在NBA,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球员的韧性——哪怕被欺负、被轻视,依然对篮球抱着最纯粹的热爱。
NBA从来不是唯一的舞台,被这样的球队放弃,反而是种解脱。等小曾回到CBA,带着在NBA打磨的经验重新出发,说不定能打出更精彩的表现。至于篮网?下次再想来中国赚快钱,恐怕没那么容易了。毕竟球迷的热情可以被点燃,但绝不会被肆意消耗,这才是最硬的道理。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