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青春期儿子相处,我感到身心俱疲!儿子今年16岁,读高一,越来越叛逆,让我很崩溃!
回想他小时候,乖巧又可爱,学习也自觉。
我对他期望很高,对他管得也比较多。
孩子确实也争气,小学初中成绩都很稳定,考入重点高中后,全家对他的未来都很期待。
可进入高中后,一切都变了!
儿子变得叛逆、厌学、花钱大手大脚,处处跟我唱反调,我说什么他都不听。
高一这么重要的时候,他每天晚上都要玩手机到深夜。
第二天起不来,我们就要“硬着头皮”给老师请假。
一个周末,我强压着火,把儿子叫到书房:
“每天一放学就抱着手机玩个没完,饭也不吃,作业也不写,这次考试英语都不及格了!还有脸玩手机呢?”
可我话都没说完,儿子扭头就要出去,只撇了撇嘴,说了一句:“知道了。”
我火一下就上来了:
“你知道什么啊?你这三天两头的请假还上不上学啊?给你点零花钱全充值了!再这样下去。你连专科都考不上!”
没想到,儿子猛地一扯衣领,把桌子上的杯子摔倒地上,冲我吼:
“天天就知道成绩成绩!考不上就考不上,你真烦!”
“你再说一遍?”我气得浑身哆嗦,指着他鼻子,
“我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穿,就是让你这么跟我说话的!”
“供我吃供我穿就了不起啊!是你自己愿意。”他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摔门而去。
打那之后,儿子就开始跟我冷战。学习更是不上心,回家一句话不说,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副“闲人免进”的样子。
看着他那副消极厌学的样子,他真的担心他的学业就彻底废了!
02
在焦虑不安中,我在网上看了好多有关孩子抑郁、厌学、休学的文章、视频、家长课,才在不断学习中,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孩子的困境,只是一味想让他学习。
而这,只会让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和厌恶越来越深!
想要真正帮助孩子走出来,我们家长首先要静下心来,对厌学有正确的认识。
我急迫的向心理咨询师提问:“为什么孩子动不动就不去上学了?”
老师说:“不上学是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说明孩子遇到了心理或者身体的困难。
孩子不是“动不动就不去上学了”,而是内心经历了很多的次的挣扎、煎熬,挺了又挺,坚持了又坚持,才有的一个动作。
只是这些心里上的经历不能量化,不能可视化,家长看不到。
不是回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如果父母自身的认知不提升,限制性信念不逐一打破,和孩子互动的语言和行为误区不调整,那孩子就会持续反复,甚至会加重。”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大树,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模式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而孩子的状态就是土壤好坏的检测计。
从孩子能一个星期上三天或者四天的状态,可以推测到孩子成长的土壤是存在某些需要调整的。
前提是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心理营养状态,人格状态,你给不出孩子你自己没有的东西,甚至在你无意识的时候你很可能是在依靠吸食孩子在供养自己。
那该怎么做,才能把孩子从抑郁的状态中慢慢拉出来?
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先尝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营养状态,心理营养来源,而后再耐心帮助孩子排泄负面情绪,倾听和理解他们究竟有多痛苦,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无条件接纳和关注。
我们家长要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在更有底气和力量去接住孩子,引导孩子,而不是在旁边默默“静待花开”。
03
1、父母先尝试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营养状态,心理营养来源
当我自身心理营养匮乏——感到委屈、焦虑、不被理解、价值感低落时,我如何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一个不爱自己、内心委屈匮乏的人,给孩子的爱必然混杂着隐性的期待和怨恨。
什么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就是孩子的做法和行为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时候,你的这些付出都会成为你攻击孩子的武器。
催促,埋怨,不耐烦,“你怎么还不去上学?我怎么跟老师交代?有什么事说出来”
这些行为有意无意会表达出:
“我们已经很辛苦了,你怎么还给我添麻烦,快去上学,把老师‘解决’了,免得她总是问问问,烦死了”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支持,而是压力和负累。
改变,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
觉察情绪来源: 当孩子厌学引发我强烈焦虑/愤怒时,停下来问:这情绪有多少是真正对孩子处境的担忧?有多少是源于我自身的恐惧(如怕被评判、怕失控、怕孩子未来不好)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审视心理营养库: 我的安全感、价值感、爱与被爱的能力,主要来自哪里?是充盈的还是枯竭的?我是否在寻求外在(如孩子的表现)来填补自己的空洞?
识别内在模式: 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复制了我曾被对待的模式?我是否在用“解决问题”(催上学)来回避面对自己内心的无力和孩子真实的痛苦?
只有当我们开始了解并滋养自己,让内心的“土壤”变得健康肥沃,我们才可能停止无意识地消耗孩子,才能真正给出孩子需要的、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成为他可靠的根基。
2、管住“灭火”的冲动,先做“好奇”的听众。
当孩子一旦出现不上学、叛逆顶嘴等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否认和评判。
比如孩子会说:“上学有啥意义!校规都是形式主义!”
我本能就会说:“你怎么能这么想,校规的存在必然有意义,这都是为了你们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越是想拼命堵住孩子的“错误”想法,修正到“正确”的轨道上,孩子越会激烈反抗。
这时候要先人后事,先去关心孩子这个人的感受,用好奇代替否定。
哦?哪些让你觉得特别的形式主义,能具体说说不?
听起来你似乎对某个规定有不满,最近是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理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当他们被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不满)裹挟时,理性脑来不及赶过来协助决策。这个时候和他们讲道理,他们根本“听不见”。
先接纳他的情绪,让他感到被看见、被允许表达,才是理性思考回归的前提。
我们的“好奇”和“不评判”,就是在给孩子混乱的情绪风暴提供一个着落点。
渐渐的,儿子的情绪变得稳定,不再是郁郁寡欢,他开始敞开心扉,和我聊天。
我真的深切体会到,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不带任何条件的爱与包容时,他一定能够感受到,并且也会慢慢去调整自己,最后发生改变。
来自父母的这份支持,会帮助孩子释放掉很多内在的恐惧。
因为他知道,即使在自己最不好的时刻,父母的爱也不会改变。这就是他面对困难,走出黑暗的底气和倚靠。
在这份坚定的支持和关心下,儿子的情绪日渐平复,开始从厌学的漩涡中慢慢挣脱。
他告诉我,一看到我心疼又认真的眼神,他就觉得自己被深深地爱着,他就感觉心里又有了勇气,觉得不能辜负妈妈,让妈妈为自己担心。
他相信,不管自己遇到多大的困难,爸爸妈妈都会是自己坚强的后盾。这种感觉很好,激励他又想努力了,挑战自己。
听了儿子的话,我感慨万分,忍不住流泪。有欣慰,也有自责。
这么好的孩子,就因为自己不懂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教育方法,才给他造成了那么大的痛苦!
而我,还认为都是他的问题,不停的吼他,催他,骂他!
暑假结束之后,儿子的情绪明显改善,重新回到了学校。
虽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还会出现低落的情绪,但我已经更懂得该怎样应对了。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