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是车手冲刺夺冠的终点线,却迎来了十万抗议者的怒火,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瞬间变成政治角斗场。
以色列车队老板的一句话,竟让整个欧洲的体育界都不得安宁,西班牙首相更是公开为示威者"鼓掌"。
体育真的能与政治分离吗?这场从赛道蔓延到外交战的冲突,究竟会把欧洲带向何方?
编辑:bhl
环西自行车赛的终点线没了。
原本应该响起欢呼声的马德里普拉多大道,此刻却弥漫着催泪瓦斯的刺鼻味道。
9月14日傍晚7点15分,这条本该见证冠军诞生的赛道,变成了一片狼藉的政治战场。推倒的护栏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像是被愤怒撕碎的和平条约。
十万西班牙民众冲破了防线,他们不是来看比赛的。
目标很明确:以色列博泰车队。
这支车队的老板曾公开力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这番言论让车队在很多人眼中成了"行走的靶标"。
抗议者们先是想冲终点线,被警察拦下后转头扎进普拉多大道,一下下撞着防暴警察守着的隔离栏,气氛绷得像快要断的弦。就在这时,有人喊了句"比赛取消了"。
这句话成了导火索。
示威者们立马动了起来,把护栏拖过来横在马路上,硬生生封死了从普拉多博物馆到西贝莱斯宫的北向车道。当地警察掏出催泪瓦斯,扔出眩晕弹,甚至挥起了警棍。
抗议者这边也没闲着。
水瓶、木棍、石块朝着警察飞过去,蒂森-博内米萨博物馆赶紧关了门,游客们扒着栅栏往外看,脸都被吓白了。
57岁的胡安和64岁的卡门专门从维拉韦德区赶来,就是要反对以色列车队参赛。胡安指着空荡荡的赛道说:"这比赛就是以色列的宣传工具。"当有人说他们占赛道的行为太极端时,他梗着脖子反驳:"是以色列队参赛先挑衅的,占赛道是必然结果。"
最后的数字让人震撼:22名警察受伤,比赛在距离终点56公里处被强制叫停。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体育骚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施压。
西班牙这么硬气,其实早有端倪。
说起西班牙,这个国家确实有点特别。
历史上,这片土地被阿拉伯人统治了8个世纪,从公元711年到1492年,整整781年。这段历史深深烙印在西班牙的文化基因里,让它与阿拉伯世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相比之下,西班牙与以色列的关系就复杂多了。
二战时期佛朗哥政府的亲纳粹立场,让以色列一度反对西班牙加入联合国,两国直到1986年才姗姗来迟地建立外交关系。虽然西班牙在2015年为驱逐犹太人的历史道歉,但这种历史包袱让外交天平自然倾向阿拉伯世界。
除了历史,还有更现实的考量。
西班牙40%的石油供给依赖阿尔及利亚,而阿尔及利亚与以色列的关系高度紧张。考虑到自身的能源命脉,西班牙当然不敢怠慢。每当中东局势动荡,难民潮就会涌向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等地区承受巨大压力。
西班牙的原住民自然不希望中东再次动荡。
但最关键的,还得看选票。
西班牙现政府由左翼政党联盟主导,核心支持者包括青年选民、进步派,以及数量达到200万人的阿拉伯裔社群。从选票角度看,西班牙更倾向于采取强硬反以政策,这能巩固选民基础。
民调数字很说明问题:65%的西班牙民众支持政府对以强硬立场,78%的左翼选民希望西班牙在巴以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政治算盘也打得精。
西班牙长期被排挤在G7、G20等核心国际组织之外,多少有点怨气。乌克兰问题让欧洲分身乏术,法、德等国在巴以问题上立场摇摆,正好给了西班牙机会。
通过抢占人道主义的道德制高点,西班牙试图重塑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力。
《华尔街日报》评价,西班牙的制裁是"欧盟对以政策的分水岭"。
从历史、现实到政治,西班牙的每一步都算得很精。去年5月,西班牙就联合挪威、爱尔兰承认巴勒斯坦国。今年9月8日,又宣布对以色列永久性武器禁运,甚至切断了军事物资的过境通道。
西班牙这一闹,整个欧洲都坐不住了。
欧洲这棵大树,枝叶开始各朝各的方向长。
以西班牙为起点,一张分裂的欧洲地图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在反以阵营里,爱尔兰、挪威早已和西班牙一道,在去年5月就承认了巴勒斯坦国。
比利时也积极推动暂停与以色列的贸易协议。
在摇摆阵营中,法国和荷兰虽未走得那么远,但也公开支持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并已启动内部讨论。另一端,匈牙利和捷克依然坚定地维持着对以色列的友好态度。
最有意思的是德国这个"老大哥"。
官方口径强调与以色列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内部的分歧已日益严重。德国反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民众比例,从2023年11月的31%,在短短几个月内激增至2024年6月的61%。
这种官方政策与民间情绪的对立,让各国政府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些从社交媒体传出来的影像让所有人为之颤抖。
来自加沙的影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欧洲民众的神经,深刻地影响着民间情绪。当普通人看到那些画面时,同情心会自然流露,这不是政府能够轻易引导的。
32岁的埃斯特从阿斯图里亚斯赶到马德里参加抗议,她的话很有代表性:"我是来骂种族灭绝的,不是来打架挡自行车的。"
跨地区的参与显示出民间动员的强大力量。
欧盟内部对以色列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问以色列时表示支持以色列的反击行为,但就在她做出表态之前,欧盟的外长团体才刚刚谴责了以色列的行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说:"冯德莱恩仅仅说了以色列有权自卫,这不是成员国同意的口径。"
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的部长博雷利公开表示,欧洲各国对以色列政策的指导方针已经确定,以色列确实有自卫权力,但这种权力是有限度的。
西班牙的强硬措施正在产生示范效应。
比利时、爱尔兰这些国家已经开始跟着西班牙的调子走了。如果更多欧洲国家跟进对以施压,以色列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孤立。
当体育都不能置身事外时,你就知道事情有多严重了。
看到盟友们一个个倒戈,美国这次是真慌了。
这下真的变天了。
西班牙作为一个北约重要成员国,公然对美国的核心盟友以色列发起全方位制裁,从2023年6月在国际法院控告其种族灭绝,到2024年9月8日宣布永久性武器禁运。
这一系列举动证实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美国的全球控制力正在衰退。
过去,美国一句话就能让盟友乖乖听话。
现在不行了。当十万西班牙普通人选择为远方的不公而上街时,当欧洲民众开始质疑传统政策时,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比任何外交压力都要强大。
以色列的应对方式显得颇为强硬。
选择与一个欧盟主要成员国正面冲突,而非通过传统外交渠道缓和关系,显示内塔尼亚胡政府正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以色列外长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怼桑切斯,说他让西班牙在国际上蒙羞。
但这种强硬只会适得其反。
民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按照以色列一贯的行事风格,马德里可能得赶紧准备好自己的防空系统了。虽然是玩笑话,但反映出人们对以色列强硬作风的普遍不满。
欧洲也不再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美国那边自然是力挺以色列,但欧洲这边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比利时、爱尔兰忙着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在琢磨要不要跟风禁运武器,德国人自己都吵翻了天。
当盟友开始质疑盟友时,当价值观外交开始挑战传统地缘政治时,国际秩序的变化已经不可逆转。
这场冲突远远超出双边关系范畴。
它触及战争伦理、国际司法干涉及中东地缘政治平衡等根本问题。西班牙通过抢占道德制高点,成功带领了欧洲政策转向的一部分力量。
以色列这些年动不动就轰炸邻国的做派,在欧洲越来越不得人心。72小时轰炸6个国家的当代小霸权,确实立不住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
加沙危机迫使欧洲在人权价值观和对以色列的经贸、安全、外交合作间做出抉择。西班牙已经带头制裁了,如果更多欧洲国家跟进,欧盟就被迫调整对以政策,否则内部裂痕将进一步扩大。
当体育赛事都能成为政治表达的舞台时,当普通民众都愿意为远方的正义发声时,你就知道时代真的在改变。
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这场从体育赛场烧到外交部的冲突,撕开的不只是西班牙与以色列的关系,更是欧洲内部价值观的深度分化。
当十万普通人选择为远方的正义发声时,当盟友开始质疑盟友时,国际秩序的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认为欧洲会走向更深的分裂,还是在分歧中找到新的团结?欢迎留言讨论。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