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了10多年,为什么还没有实现量产

被称为“电动车圣杯”的固态电池,十年磨一剑,却迟迟没能出鞘。

中国、日本、韩国三大电池强国,几乎同时押注,结果却像是三国杀打成了持久战——谁也没赢,谁也没死,但看上去都快耗不起了。

全球投入上千亿、技术路线卷出花,最终却连量产门槛都还没摸到,这场豪赌到底赌错了什么?

高喊革命,却卡在现实:技术难题像堵墙

固态电池这东西,听起来像是个完美产品:安全、不起火、能量密度高、充电还快,简直让液态电池显得像上个世纪的老古董。所以各家都磨刀霍霍,想抢个“下一代电池霸主”的位置。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十多年过去,连个量产的“及格线”都没迈过,原因很简单:技术不听话。首先是材料的“路线之争”。日本丰田死磕硫化物,理由是导电性最好,但问题也最严重——这种材料得在真空里生产,环境要求堪比太空舱,贵得离谱。

中国宁德时代、清陶等企业走的是氧化物路线,热稳定性强,不容易炸,但导电率不够理想,想兼顾性能和安全,最后变成啥也不占优。欧美早期押宝聚合物,结果发现得常年过60℃才能工作,冬天都打不着火,现在也悄悄收了兵。

再说“固-固接触”的问题,听起来像学术名词,其实就是材料之间贴不牢。传统液态电池,电解液像水一样把正负极都包住了,导电顺畅;但固态电池是“硬碰硬”,结果电阻比液态电池高出了好几个量级

据清华大学团队研究,液态电池的内阻是20,固态直接飙到200。日本丰田的实验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等于说,电池做出来了,电却出不去

再往下讲就是成本,真的是让人“望而却步”。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是液态电池的4到8倍。比如硫化锂,一公斤1500美元,液态电解液只要8美元。

松下搞了条示范线,光设备就花了20亿美元。中国这边聪明点,搞了个“半固态”过渡方案,只改一部分产线,成本控制在1.5倍以内。这就像你想装修房子,别人是拆了重建,中国是换了个厨房。

所以说,技术折了、成本高了、量产遥遥无期,这不是哪国的问题,是全球的集体卡壳。

十年磨一剑,磨出的是“半把”:中国路线更接地气

虽然全固态一时半会儿上不了车,但中国没有死磕“一步到位”,而是选了条更现实的路——半固态。别看名字像是“妥协”,但效果却让人眼前一亮

2023年12月,蔚来ET7搭载150度半固态电池,实测跑出1000公里续航,电池由北京卫蓝新能源提供,用的是氧化物+少量液态电解质的混合体系

这就像你做饭,本来要纯素,结果加了点荤,味道反而更香。2024年,智己L6、岚图追光也加入了“半固态阵营”,用的是清陶能源的电池,检测数据显示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已经比很多液态电池更强了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式的创新哲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边走边改,风险可控地往前推进。你可以说它保守,也可以说它务实。但事实是,中国的方案先跑起来了,别人在实验室里画图纸,中国已经把车开上路。

更重要的是,这套打法背后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持。江苏、江西、青岛等地已经布局了中试线、材料园、检测中心,搞的是“产学研用”一条龙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的专利授权量已经突破3200件,同比增长42%。这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靠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还在全球率先推了固态电池的标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车用固态电池技术规范》,国联动力电池研究院完成了2000次充放电+针刺测试

在2024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专家展示的样品在短路、过充等极端条件下都没炸,安全性能亮了眼

简而言之,中国没走最激进的路,但走的是最能落地的路。技术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中国选择了“先上车,后补票”,至少跑出了一个可以量产的方向。

三国杀变成耐力赛,中日韩谁输得起?

回头看这场十年长跑,中日韩三国的表现可以说是风格各异,但结局都不算理想。

日本丰田是起得最早、喊得最响的那一家。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固态电池,还曾高调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

然而临近年底,丰田却“静悄悄”,公开数据显示其样品内阻依然高达200Ω·cm²,量产遥遥无期,连示范车型都没看到影子。不少业内人士调侃,“丰田的固态电池就像宫崎骏的下一部作品,总在路上”。

韩国这边更像是打酱油的角色。三星、LG等企业虽然都在布局,但始终没有推出实质性成果。韩国媒体甚至直接称:“固态电池是个永远五年后才会量产的技术。”

反倒是中国,一开始不被看好,现在成了进展最快的那一个。虽然没做出“纯正”的全固态,但半固态已经跑在路上了。比起“非此即彼”的理想主义,中国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展现的是典型的“中式务实”:不求一步登天,但求一步一个脚印。

当然,这场仗还没打完,甚至连中场都没到。固态电池什么时候真正大规模上车,还得看谁能在材料、界面、电阻和成本这四道坎上,率先开辟出一条能跑通的产业化路径。但从目前来看,技术路线不是唯一答案,谁能在不完美中先动起来,谁就能占据下一个时代的制高点

十多年过去,固态电池像是一场被无限延长的高考,题难,分少,考生多。中日韩三国都押上了技术底牌,结果却发现,没有人能交出满分答卷。但如果说这场技术博弈里谁没输,中国至少还在场上跑着

日本靠起步早,韩国靠资本强,但中国靠的是现实主义打法——不幻想一步登天,也不放弃每一次试错。哪怕是半固态,也比空谈更有说服力。在新能源这场百年变局中,谁能先把“下一代电池”做成现实,谁就能主导未来汽车工业的格局

所以,固态电池不是梦,只是这个梦醒得比谁都慢。而中国,至少已经睁开了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财经   全军覆没   固态   量产   布局   多年   电池   中国   三星   液态   丰田   技术   日本   韩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