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康康
一股席卷全国的文旅幻觉正在退潮,从南到北,那些曾被寄予厚望、动辄投资数十亿的宏伟项目,如今正接二连三地陷入沉寂,甚至走向崩盘。
在张家界,名叫大庸古城的项目,当初砸下了近25个亿的真金白银,雄心勃勃。可仅仅运营四年,账面上就留下了近11亿的巨额窟窿。

而在青海,一家名为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的公司,直接走到了破产清算的终点;还有洛阳孟津那个号称投资5.13亿打造的三彩小镇,如今被当地人戏称为“鬼城”。甚至就连手握大雁塔这种顶级资源的西安,也未能在寒潮中幸免。
那么这些曾经被捧上云端的“文旅大作”,为何会集体沦为市场的弃儿?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套从蓝图走向废墟的失败密码?

很多项目的悲剧,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写好了。这些所谓的文旅大盘,压根就不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更像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内部游戏。主导这些项目的,大多是地方国企,抱着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将项目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反正花的不是自家的钱,亏了也似乎不那么心疼。这种“崽卖爷田心不疼”的决策逻辑,导致了惊人的草率。大庸古城从立项到正式开工,竟然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几乎没有给充分的规划和市场调研留下任何时间。

更有甚者,一些项目从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它们打着发展旅游的幌子,心里真正盘算的,却是如何利用这个概念去带动周边地块的房地产开发。旅游项目本身是死是活,或许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建设过程自然是一片混乱。大庸古城原计划550天完工,结果边建边改、反复停工,硬是拖了将近五年才勉强开业。

项目本身也成了一个笑话,钢筋混凝土的骨架,外面贴上一层仿古的皮,成了不折不扣的“假古董”。
设计上更是懒得动脑筋,全国各地的仿古小镇,看起来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里抄一点丽江的元素,那里搬一段平遥的风格,再融合一些乌镇的影子,最终拼凑出一个毫无灵魂的四不像。大庸古城规划了近两百间商铺,本质上,它根本不是什么文化景点,而是一条新建的商业街。

当这些千篇一律的古镇终于开门迎客,它们很快就会发现,今天的游客早已不好糊弄了。人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双脚,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走进这些地方,游客的体验往往是从失望开始,到愤怒结束。
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商铺里卖的都是从义乌批发来的“统一款”纪念品,空气中飘散着廉价淀粉烤肠的味道。这种“千镇一面”的场景,让游客感觉自己仿佛只是换了个地方逛同一个批发市场。

一份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冰冷地指出了现实:接近九成的受访者都觉得,国内的古镇实在是太像了,毫无特色可言。景区里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似乎永远都是那首《成都》,让人听得耳朵都起了茧。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被当作“冤大头”的感觉。景区外卖两块钱一瓶的水,到了里面摇身一变就成了五块。当游客对这种高昂的物价提出质疑时,换来的往往是商户不耐烦的白眼。

砸了数亿重金打造的实景演出《遇见大庸》,听起来气势恢宏,可实际场地小到只能容纳不足350名观众。更尴尬的是,去年上半年,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表演,日均观众数量竟然还不到15个人。
游客的情感需求被彻底无视了。人们真正向往的,是有着真实生活气息的地方。就像山东的青州古城,那里有生活了几代人的原住民,有热情地招呼你进屋喝口水的老奶奶,还有独此一份、别处吃不到的桂花糖甜豆花。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真实感,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游客宁愿多花点钱、多花点时间,去到西安、洛阳那样真正有历史沉淀的城市,去触摸那些有故事的城墙,也不愿意在这些空洞的仿古建筑里消磨时光。
当游客用脚投票之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便开始变得触目惊心,资产迅速变成了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负债,大庸古城运营四年,亏损近11亿。

南方某个号称“江南第一古城”的项目,投资20亿,如今亏损也超过了10个亿。
亏损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北方一个投资15亿的古镇,开业不到半年就迅速冷却,最后只能靠给婚纱摄影当背景板来勉强维持。就连行业标杆西安曲江文旅,也录得了三年亏损近6亿的业绩。
最讽刺的细节莫过于,在大庸古城这个庞大的项目里,唯一能稳定赚钱的部分,竟然是门口的停车场。

平日里,这座耗资巨大的古城连门票都免了,却依旧无人问津,只有附近的市民偶尔进来遛遛狗、散散步。
一些运营方曾天真地以为,只要靠着网红营销,制造出网络上的虚假繁荣,就能把流量转化为真金白银。但现实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网上火爆一时的大唐不夜城,在半年的时间里,实际产生的营收还不到24万元。

流量的幻觉终究会破灭。那么,这一个个巨大的财务黑洞,最终由谁来买单?答案不言而喻。这些项目大多由国企操盘,亏损之后,往往用一句轻飘飘的“规划问题”就搪塞过去,很少有人去反思当初的决策失误。
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指向了监管的漏洞和可能的腐败。青海旅投集团的董事长和副总经理,就在集团破产前夕因腐败问题被立案调查。这让人不得不怀疑,那些仓促上马、不计成本的疯狂投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交易,造成了多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文旅项目的这股“倒闭潮”,无疑是对那种“砸钱就能出奇迹”的建筑崇拜的一记当头棒喝。事实证明,游客并非不愿意花钱,今年一季度全国出游人次和旅游总花费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问题出在了供给侧。我们向市场投放了太多粗制滥造、毫无诚意的“糊弄学”产品。
这些项目的开发者,普遍存在一种落后的思维,以为只要建起一堆仿古的壳子,就能坐地圈钱,他们更像是一个个“建筑商”,而不是“内容运营商”。

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或许,是时候告别这种速成的幻想,回归到旅游的本质了。旅游运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用心的打磨。
成功的关键,在于放弃对宏大建筑的迷信,转而深度挖掘和呈现具有在地文化内核的、沉浸式的内容体验。
开发者需要完成一次角色的转变,从一个“建筑商”,变成一个真正的“内容策展人”。

去发现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去讲述那些属于这片土地的真故事,去保留那些充满人情味儿的“烟火气”。毕竟,旅游业真正的价值,永远沉淀于时间和人的故事里,而不是冰冷的钢筋与水泥之中。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