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20度,秋春不相同

每年9~10月,全国很多地方的日平均气温都在20摄氏度左右,气温不高不低,天气不冷不热,树木花草尚未枯衰,都还保持着绿色,气温和景色似乎给人一种“春天”的感觉。

不过,从空气湿度、温度变化趋势及室内外温差的角度上说,同样是20摄氏度,秋天和春天是不同的,对应的养生法则也完全不同。

图片来源:摄图网

湿度不同

一般来说,春季的湿度偏大,而秋季的湿度偏小。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春季人容易遭到“湿淫”(也称“湿邪”)的侵害,而秋季需要防的则是“燥淫”(也称“燥邪”)。

秋高气爽时节,湿度常常过小,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人皮肤干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现口渴、干咳、声哑、喉痛等症状,极易诱发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病症。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起疾病。所以秋季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水量。

温度变化趋势不同

同样是20摄氏度左右,秋季和春季的温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的趋势是上升,而秋季则是下降。而这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直接导致“春捂”和“秋冻”这两种传统的养生之道。

春季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适当多穿些衣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

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但一般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人体的抗寒能力就会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

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略但确实比较重要,即虽然同样是20摄氏度,但秋季和春季的“室内外温差”是相反的。一般而言,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而秋季室内气温则高于室外,室内外温差值则为正值。当然,这样的规律在晴天时最明显,而阴雨天不明显。

这进一步佐证了“春捂秋冻”的科学性: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捂一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当然,现在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都住上了楼房,除一楼和顶层外,秋春季的室内外温差有所减少。即便如此,对一些年老体弱者来说,哪怕只有2~3摄氏度的温差,时间稍长也是容易致病的。

文/霍寿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养生   秋季   春季   温差   湿度   摄氏度   温度   室内   人体   气温   室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