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交平台,总能刷到有人吐槽“路边摊比门店还贵”。
比如沙县炒饭,店里8到10块一份,路边摊反而卖12块,夜市馄饨10块一碗,味道也就跟店里6块的差不多,就连凉面,肉沫的12块,没肉沫的10块,附近门店才卖8块。
以前总觉得路边摊是“平价天花板”,现在这价格一看,真有点颠覆认知。
曾有博主专门拍了个视频探访这事,视频里她去路边摊点了份牛杂烫菜,没明码标价,最后收了41块。
结果她去小连锁店看,同款差不多的菜,分量足味道还好,才35块5。
炸串也一样,路边摊35块,连锁品牌明码标价才33块。
就连饮品,路边摊700毫升的鸭屎香柠檬茶卖15块,比喜茶同款还贵2块。
博主最后吐槽“部分路边摊贵得离谱,品质跟定价根本不匹配”,评论区里不少人都跟着共鸣,说自己也遇到过这情况。
刚看完消费者的吐槽,再听听摊主们怎么说,毕竟没人愿意把客人往外推。
在广州番禺的夜市营地,有个卖茶饮的,去年就在这摆摊了。
她说营地的茶饮基本都卖15块,好多人说这价格跟品牌茶饮差不多,但算上各种成本,其实没多少利润。
旁边卖臭豆腐的豆哥也这么说,他一份臭豆腐6片,卖15块,对比以前8块的价格确实贵了,但现在物价比以前高,成本上来了,没办法。
一边是消费者喊“吃不起”,一边是自己赚不到钱,曾经的“烟火气担当”,现在咋就这么尴尬。
为啥摊主们总说成本高?大家可能觉得,摆摊不用交房租,成本肯定低,后来跟几个摊主聊完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很多城市为了规范管理,会把摊位集中规划,入驻就得交摊位费,这可不是小数目。
在广东佛山,有个在市场卖冰沙的潘先生,入夏以来摆了快4个月摊。
他说日常营业额300到400块,赶集的时候能到1000到1500块,看着还行,但摊位费加上水电费可不便宜,最贵的时候一晚就248块,佛山其他集市的月租金普遍也得1800块。
潘先生说“我们这种集中管理的摊位,跟以前的‘走鬼摊’不一样,摊位费太高,只能适当提价平衡收支,可能这就是消费者觉得贵的原因”。
除了摊位费,食材成本也涨了不少。
本来想,除了摊位费和食材,应该没别的成本了吧?后来佛山卖茶饮的李女士算了笔账,才知道还有不少隐形成本。
办健康证、餐车充电维修、电瓶损耗,每月就得花300到400块。
卫生清洁也得花钱,每天打扫半小时,每周大扫除一次,按人工工资算,每天约15块,加上洗洁精、抹布这些消耗品,每月又得50到100块。
更别说前期买设备,餐车、制冰机、冰箱这些,一次性就得花1万5左右。
这么算下来,路边摊的成本真没想象中低。
成本涨是一方面,现在还有个趋势,让路边摊价格更往上走了,就是越来越多摊主开始走“网红路线”,不再是以前“养家糊口”的思路了。
最明显的就是那些网红大单品,比如提拉米苏,现在路边摊卖的提拉米苏,摆盘精致,还裹着英文包装纸,就算在小县城,一份轻松超过20块,特殊口味的甚至能到35块。
还有烤红薯,加了点麻薯、珍珠,就成了“爱马仕”烤红薯,以前5块钱能买一个,现在得20到30块。
最近火的“街头豆芽炒牛肉”,就豆芽、小葱加一点牛肉沫,居然卖30块,这溢价程度真有点让人咋舌。
其实现在不少摊主摆摊的心态变了,不再是只求“卖得多”,而是想靠“颜值”“创意”卖高价,瞄准的是那些喜欢打卡的年轻人,客群从“想省钱吃口饱饭的人”变成了“愿意为体验花钱的人”。
但这样也有问题,很多人买了一次就不想买第二次,觉得“味道配不上价格”,就像做“一次性生意”。
这么看来,路边摊变贵,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摊位费、食材、设备这些成本实实在在涨了,摊主不涨价就赚不到钱;另一方面是不少摊主走网红路线,靠包装和概念提价。
以前路边摊的核心是“物美价廉”,现在这个核心好像有点模糊了。
其实大家喜欢路边摊,不光是因为方便,更多是因为那股“烟火气”,是花不多的钱就能吃到的满足感。
如果路边摊越来越贵,甚至比门店还贵,那大家自然会选择去门店。
希望以后能有更好的办法,比如政府多规划一些平价摊位,降低摊主的成本,摊主也多想想怎么在提升品质的同时不盲目提价,让路边摊既能让摊主赚到钱,也能让消费者吃得开心。
毕竟,谁也不想失去这道充满生活气息的风景。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