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规划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高质量、高密度集聚了国家、省、市多层级的高校、高企和高水平研究机构,万众期待的汕尾市新质科教城来了!
4月28日,汕尾召开《汕尾市新质科教城规划建设方案》(下称《方案》)公布实施新闻发布会,通报《方案》主要内容及新质科教城范围内的重点项目、拟建项目情况。
汕尾市新质科教城规划面积地理位置。
《方案》主要围绕“一核一带九节点”进行布局。
“一核”,即新质产业创新核,秉持“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集群打造”发展思路,明确创新核推动“新质产业集聚版块”等三个关键节点的重点建设任务。新质产业创新核现有重点项目平台29项,拟新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1项,是新质科教城重要的科技创新和新质产业发展区域。规划至2035年,新质产业创新核产值将增至1000亿元。
汕尾市新质科教城规划面积。
“一带”,即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布局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版块”等6个关键节点,明确其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功能。现有深汕中心医院、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等重点项目平台32个,未来布局高端医疗服务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平台28个。
“九节点”,即新质产业集聚版块等九个功能板块,按照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融入“一核一带”统筹进行布局。
“一核一带九节点”的结构功能布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科技人才交互、产业技术交互、技能人才交互、生物医药产业交互,核与带相辅相成、联动发展、有机结合,区域资源各异、载体空间互补的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科教城高质量发展。
新质科教城涉及高新区和红草、香洲、马宫等镇街,是汕尾市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创能力最强大、新兴产业最集聚的区域。
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带。
新质科教城用汕尾0.6%的面积集聚了汕尾40%以上的科技创新力量:拥有各类创新平台350个,集中了汕尾全市40%的高企,4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和省级综合性、产业性创新平台;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实践基地合计12个。
据汕尾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振光介绍,新质科教城的战略定位是:把科教城建设成为大湾区优质科创资源外溢承接“新高地”、新质产业集聚发展“策源地”、科技教育融合融汇“实践地”、沿海经济带蓝色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地”、粤东西北科教医融合发展“先行地”。
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卫生健康等新质产业,新质科教城将充分发挥汕尾创新岛(深圳)、汕尾创新岛(广州)等“研发飞地”作用,加强与大湾区内重点科教资源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协同联动,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综合服务等功能进行提质升级,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核一带九节点。
“新质科教城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统筹集聚在一个30平方公里的产业创新熔炉中,推动三大要素的有机融合,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必将迸发出1+1>2的创新实效。”汕尾市科技局副局长魏汉锡说。
在新质科教城范围内,有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华师附中汕尾学校、汕尾市林伟华中学、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深汕中心学校5所学校。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主要建成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数字文创协同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等9个科技平台。
到2030年,汕尾预计可增加义务教育学位约5000个,大学学位约9000个,为新质科教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汕尾谋划建设新质科教城,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务实之举,更是汕尾建设“西承东联桥头堡 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关键一招,也是集聚资源,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南方+记者 汪旭莹
【作者】 汪旭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