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记录历史的?答案藏在那些泛黄的竹片里——竹简。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书写载体之一,竹简承载了从商周到汉晋的千年文明。
竹简何时出现的?
竹简的出现时间尚无确切定论,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
商周时期(约前1600—前256年)
甲骨文、金文时期:商朝主要用甲骨、青铜器记录文字,但《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暗示可能已有简册。
西周时期:《周礼》提到"方策",即编连的竹简,说明竹简可能已用于官方文书。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考古证据:湖北曾侯乙墓(战国早期)出土竹简,记载随葬品清单,证明竹简已广泛使用。
文献记载:孔子"韦编三绝"(反复翻阅竹简,导致编绳断裂),说明竹简是当时主要书写材料。
因此竹简至少在商周之际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主流书写载体。
竹简的制作
竹简的制作并非简单削竹为片,而有一套严谨流程:
选材:选用质地坚硬的毛竹或楠竹。
杀青:火烤竹片去除水分,防止虫蛀(故称"汗青",后引申为史册)。
刮削:将竹片削成统一宽度(约1—2厘米)。
编连:用麻绳或丝绳将竹片编成册(横向编连为"册",竖向为"简")。
竹简书写方式
工具:毛笔蘸墨(战国已广泛使用)。
格式:从上至下书写,从右至左排列,形成中国古代特有的竖排文字传统。
竹简的黄金时代(战国—汉朝)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均以竹简流传。
官方文书:秦朝"书同文"后,竹简成为全国统一行政文书载体。
考古发现
睡虎地秦简(湖北云梦):记载秦朝法律,证明竹简用于法典。
马王堆汉简(湖南长沙):包含《老子》《易经》,展现汉代学术。
竹简的作用
知识传播
在纸张未普及前,竹简是唯一能承载长篇文献的载体,使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保存。
行政工具
秦朝:用竹简记录户籍、法律(如《秦律十八种》)。
汉朝:公文往来、史书记载(司马迁著《史记》时仍参考竹简档案)。
文化影响
汉字书写习惯:竖排、从右至左的排版方式延续至近代。
成语典故:"学富五车"(战国时五车竹简约合现代10万字)、"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竹简的衰落
被纸张取代(东汉以后)
蔡伦改进造纸术(约105年):纸张轻便廉价,逐渐取代竹简。
东晋桓玄下令"以纸代简"(404年):官方正式废止竹简,标志其退出历史舞台。
竹简的兴衰,映照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从孔子韦编三绝的勤奋,到秦始皇"书同文"的变革,再到马王堆汉墓的千年沉睡,这些竹片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