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前言·】——»
当埃隆·马斯克宣布成立"美国党"试图打破民主党和共和党长期垄断的美国政治格局时,或许这位全球首富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重复美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失败剧本。
从科技巨头到政治新贵,这条路上早已躺着两位重量级前辈——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和肯尼迪政治家族。
或许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美国的政党政的发展历程,美国最初的联邦党在完成建立完联邦国家的历史使命后迅速衰落,随后民主共和党在独大后又分裂成今天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或许这种演变过程本身就说明,在美国政治生态中,第三政党的生存空间极为有限。
两党制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所以新政党想要打破这种格局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教训至今仍刻在美国反垄断法的石碑上,这位十九世纪末的石油霸主曾控制全美90%炼油能力,通过政治献金将麦金利送入白宫,其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今日马斯克对华盛顿的渗透。
但1911年最高法院的强制分拆令证明,当资本试图绑架政治时,国家机器终将反噬。
如今马斯克同时掌控六家科技巨头,其旗下公司在担任政府效率部长期间获得上百份联邦合同,这种政商旋转门操作正在引发与当年如出一辙的反垄断调查。
而肯尼迪家族则展示了另一种失败模式,这个依靠金融资本崛起的家族,试图通过直接参政实现权力永续,但却倒在政治暗杀与"诅咒"的枪口下。
马斯克虽不直接参选,但其组建政党的举动,本质上仍是试图将商业影响力转化为政治话语权。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他宣布建党次日,特斯拉在欧洲市场销量腰斩,SpaceX的卫星频段审批突然受阻,这种"商业政治双线溃败"的征兆,与当年肯尼迪家族遭遇的连环打击何其相似。
美国政治生态存在天然的排异反应,当马斯克以效率部长身份裁撤14.8万公务员时,他或许忘了2018年亚马逊第二总部选址引发的全民抵制。
当他用星链技术介入乌克兰战场时,可能忽略了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集团在国会山的游说网络,这种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挑战,最终招致传统政商联盟的反扑。
五角大楼突然审查SpaceX合同,联邦通信委员会重启星链频谱评估,这些动作背后的政治信号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具威胁性。
不过马斯克此次组建新政党的背景确实有其特殊性,当前美国社会分裂加剧,民众对传统政党的不满情绪高涨。
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美国民众希望出现强有力的第三政党,也就是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的激进政策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马斯克的政治冒险提供了理论上的机会。
但问题在于,美国选举制度的设计本质上就有利于两党制,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的规则使得小党很难获得实质性政治权力。
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马斯克还面临三大难以逾越的障碍,美国的竞选资金体系虽然允许富豪自掏腰包参选,但要维持一个全国性政党组织需要持续投入巨额资金。
政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内难以组建有竞争力的团队。
最重要的是,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使得第三政党很难在总统选举中有所作为,即使获得部分选民支持,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的选举人票。
而马斯克的特殊困境在于,他同时触犯了美国政治的两条禁忌:既像洛克菲勒那样用资本侵蚀公权力,又似肯尼迪家族般试图建立跨领域的权力垄断。
更致命的是,他的核心产业都深度依赖政府许可——航天需要联邦航空局批准,自动驾驶关乎交通部立法,星链网络受制于通信委员会。
这种命脉被攥在政敌手中的商业模式,使得其政治冒险如同在火山口走钢丝。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体制对"跨界强人"的容忍度不会超过一个选举周期,无论是西奥多·罗斯福时代的"扒粪运动",还是水门事件后的媒体监督,制度总能找到方式平衡失控的权力。
当前民主党主导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已对特斯拉展开反垄断调查,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则着手审查SpaceX的军方合同,这种两党罕见的"默契围剿",恰是体制自我纠偏的典型征兆。
19世纪的平民党、进步党等第三政党都曾风光一时,但最终要么消失,要么被主流政党吸收。
20世纪最成功的第三政党候选人佩罗在1992年大选中获得19%的普选票,却未能赢得任何选举人票。
这些案例都说明,在美国现有政治架构下,第三政党很难实现实质性突破。
科技资本的政治化尝试并非美国独有现象,但只有在美式选举政治中,这种尝试总会遭遇戏剧性反转。
韩国三星集团曾因政治献金案导致掌门人入狱,日本经团联通过"霞关政治"维持着微妙的政商平衡,但这些案例都不及美国体制对"僭越者"的惩罚来得彻底且具有表演性。
马斯克若仔细研读标准石油被分拆的法庭记录,或许能预见到自己可能面临的"数字时代反垄断"——不仅是业务拆分,更是数据主权与算法透明度的全面让渡。
并且马斯克的个人特质也增加了这项政治冒险的不确定性,作为科技富豪,他在创新领域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政治运作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组合。
他在收购推特后的管理方式引发诸多争议,显示出在复杂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短板。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而马斯克向来以特立独行著称,这种性格特征能否适应政治场域的规则尚待观察。
在可预见的未来,马斯克面临的选择将越来越像当年的洛克菲勒:要么将大部分财富转入慈善基金会换取政治安全,要么承受持续的制度性挤压。
其近期抛售特斯拉股票套现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透露出战略收缩的迹象。
毕竟在美国二百多年的政治史上,还没有哪个商业巨头能在公开对抗体制后全身而退,强如JP摩根也不得不接受美联储的诞生。
这场当代最具观赏性的政商博弈,最终可能验证一个古老的华盛顿定律:在华尔街赚钱,在硅谷创新,但永远别想在宾夕法尼亚大道通吃。
当马斯克的星舰还在试图突破大气层时,他的政治飞船或许要先面对美国体制的重力束缚。
历史不会重复,但押韵的旋律已经响起两次,第三次的副歌部分恐怕不会改变。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律便利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看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富不与官斗?马斯克或遭白宫报复
2025-06-09 11:25·凤凰网财经
马斯克组建“美国党”能否成功?达到目的有三道坎丨国际观察
2025-07-08 09:01·金羊网
马斯克要建“美国党”,靠谱吗?能成功吗?
2025-07-02 19:16·京报网
马斯克创立“美国党”硬刚特朗普,他挑战两党制能成功吗?|商业微史记
2025-07-07 19:48·界面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