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几十年了还没活明白

最近,英国知名历史学家西蒙·詹金斯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直言不讳地批评英国盲目追随美国。

并提醒认清现实:

“美国已难再主导全球,而中国的崛起正改变全球权力格局”。

“英国已不再是过去的超级大国,必须像所有二流国家那样与超级大国中国打交道。”

这不是硬撑场面、自欺欺人。

这话说得客气了点。

什么叫像?

明明就是!

经济上,英国GDP已被印度超越,跌至全球第六;

软实力上,中国排名升至全球第二,英国屈居第三;

军事上,一边喊着战备状态,一边连造核潜艇的钱都凑不齐。

这哪是超级大国的样子?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已非超级大国,得作为二流国家与中国相处。”

一个历史学家都看不下去了,英国却还在梦里没醒。

其实,二战后的秩序一建立,英国就不是超级大国了,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似乎还没活明白。

体面,全靠祖上那点遗产撑着

英国为什么几十年都活不明白?

他们的精神永远停留在了1945年。

那一年,丘吉尔和罗斯福、斯大林在雅尔塔谈笑风生,俨然三巨头之一。

那一年,“日不落帝国”的余晖尚未散尽。

可惜,梦该醒了。

总有人觉得英国是在后来才慢慢衰落,从超级大国变成二流国家的。

错!大错特错!

实际上,二战炮声一停,英国就已经从“日不落帝国”的神坛上摔下来了,只是他们自己死活不肯承认。

表面上看,英国是二战战胜国。

可实际上呢?

英国是惨胜,打赢了仗,却把帝国老本全赔进去了。

二战前,英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二战后,直接成了美国最大的债务国,欠下一屁股债。

战争期间,英国被迫变卖了海外11亿英镑的资产,黄金储备见底,工业体系被打得千疮百孔。

虽然没死,但也只剩半条命了。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这不是简单的位置互换,而是金融霸权交接。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拼了老命想保住英镑的地位,提出“班科尔”计划,想搞个超主权货币。

结果呢?

美国财长怀特直接否决:

“大哥只有一个,货币也只能有一种。”

到1947年,英国还想垂死挣扎,恢复了英镑自由兑换。

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全球挤兑潮打趴下,外汇储备差点归零。

这一仗,英镑输得连底裤都不剩。


如果说前两点是内伤,那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就是英国全球霸权的一次公开处刑。

英国联合法国、以色列,想用武力夺回被埃及国有化的运河。

结果美国在联合国大发雷霆,施压迫使撤军。

艾登首相被迫下去,英国在全球面前颜面扫地。

这一仗告诉全世界:

没有美国点头,英国连一场局部战争都打不赢;

所谓的“大英帝国”,早就成了美国的跟班。

现在,你走在伦敦,恍惚间还以为日不落帝国余威尚在。


可惜,英国的“体面”,全靠三样祖产硬撑:

金融业。

伦敦金融城确实还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可这位置坐得稳吗?

人民币国际化步步推进,新加坡、香港虎视眈眈。

更讽刺的是,英国一边跟着美国制裁,一边又舍不得中国的投资。

这不就是又当又立?

英语。

英语确实是全球通用语,可这红利还能吃多久?

中国年轻人英语水平越来越高,AI翻译越来越精准,哪天中文成了硬通货,英国还剩什么?

表面还是54个成员国的“老大”,可实际上呢?

印度早就不买账了,澳大利亚转身投向AUKUS,加拿大心在北美。

这个松散的组织,更像是个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

最可笑的是军事实力。

英国首相前阵子宣布要建造12艘新核潜艇,打造全球海军。

结果军方内部人士直接打脸:

“我们连维护现有舰队的钱都凑不齐,新潜艇?梦里什么都有。”

1945年,丘吉尔还能和罗斯福、斯大林坐在一张桌子上分蛋糕。

如今呢?

英国首相得排队等白宫接见。

这落差,换成正常人早该醒了。

可英国偏不,非要抱着“祖上阔过”的旧黄历硬撑。

跟着美国混?三天饿九顿!

要说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大的舔狗,非英国莫属。

从撒切尔到布莱尔,从卡梅伦到苏纳克,英国首相上任最重要的一件事,永远是去华盛顿“朝圣”。

这规矩,比女王登基典礼还要雷打不动。

但你以为这是“特殊关系”?

别天真了。

这分明是主仆关系,英国就是美国最忠实的“人形跟宠”。

让叫就叫,让咬就咬,最后连块像样的骨头都捞不着。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表面上拉开了冷战序幕,实则是英国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彼时的英国刚从二战中爬出来,国库空虚,帝国摇摇欲坠。

丘吉尔精明地算计:

既然当不了主角,那就当最卖力的配角。

于是,“英美特殊关系”这个精心包装的概念应运而生。

但罗斯福早就看穿了一切。

他在二战末期就明确规划:战后世界是美苏的舞台,英法这样的老牌帝国,乖乖守着西欧的一亩三分地就好。

英国以为自己搭上了顺风车,实际上是把方向盘拱手让人。

看看这几十年来英国都得到了什么“好处”:

2003年伊拉克战争,布莱尔拿着小布什那袋“洗衣粉”当尚方宝剑,兴冲冲地派兵参战。

然后呢?

被证明是非法战争,布莱尔至今还在被英国人追着骂。

阿富汗战争,英国大兵死了453个。

最后拜登撤军时,哪里还顾上英国。

这种塑料兄弟情,连酒肉朋友都不如。

对华,英国冲在第一线,禁用华为、制裁中企。

结果中国市场没丢成,自家企业先哭晕在厕所。

汇丰、渣打这些深耕中国市场的英资企业,恨不得把唐宁街10号给拆了。

更可悲的是,英国为了迎合美国,把自己最宝贵的制造业根基都给毁了。

撒切尔时代推行新自由主义,把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海外,一心发展金融服务业。

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17%暴跌到如今的不足10%。


金融看似光鲜,实则脆弱不堪。

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英国经济应声倒地。如今的伯明翰等老牌工业城市破产,根源就是产业空心化。

自废武功去练邪功,表面上一时风光,实则根基尽毁。

脱欧之后,英国试图更紧密地拥抱美国,结果呢?

贸易协议雷声大雨点小,欧盟市场却丢了个干净。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今的英国,就像个没落贵族,既放不下身段,又没能力单干。

只能紧紧抱住美国大腿,在各大国际场合刷存在感。

可惜啊,当跟宠是要付出代价的——失去的不仅是尊严,更是国家的未来。

英国要想过得好,出路明摆着:

早点放下帝国架子,踏踏实实跟中国做买卖。

德国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默克尔在位16年,来了中国12次,带着西门子、大众、奔驰吃肉吃到撑。

法国人也醒过味来了。

马克龙嘴上偶尔还跟着美国喊两句,身体却很诚实:空客订单、核电项目、奢侈品出口,一个都没落下。

只有英国,既要里子又要面子,结果里外不是人。

华为5G就是个典型例子。

一开始说要用,美国人一施压就反悔,运营商损失几亿英镑。

最后发现不用华为成本更高、进度更慢,又想偷偷找补。

首鼠两端的态度,就像想去高级餐厅吃饭又嫌贵,站在门口探头探脑,最后只能回家吃冷面包。

英国的体面,需要自己挣

说到底,英国的问题不在于实力下降,而在于心态失衡。

真正的体面,不是靠祖上的荣光,而是靠自己的本事。


中国有句老话:“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英国现在就是那只不肯承认自己已经落架的凤凰。

其实当只鸡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能脚踏实地找食吃。

就怕某些凤凰,既飞不起来,又不肯低头,最后活活饿死在架子上。

西蒙·詹金斯的话,英国该好好听听。

毕竟,历史给英国的最大教训,就是英国从来不肯吸取教训。

端着祖传的银勺要饭,终究是吃不饱的。

哪天英国肯放下架子,像德国那样务实搞钱,才算是真活明白了。

可惜,照现在这趋势,等它想通那天,怕是连要饭都抢不到热乎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历史   英国   美国   帝国   丘吉尔   超级大国   中国   英镑   罗斯福   布莱尔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