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秘密测试核武器,美国不能再落后了!”
11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专访画面里,特朗普这番言论瞬间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
几乎同时,《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也引发热议。
“中国前9个月日均石油进口突破1100万桶,超沙特日产量,每日百万吨级原油流入储备库”。
一边是“核试验”的重磅指控,一边是“囤石油”的细节曝光,两件事密集出现,难免让外界猜测背后是否藏着更大的变局。
这两条看似不相关的消息,其实都指向了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

特朗普的核言论并非突然冒出,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在社交平台造势,声称“中俄都在搞核试验,只有美国遵守规则,这太不公平”。
甚至放出“已给五角大楼下指令”的说法,字里行间都在为美国重启核试验铺路。
而美媒盯着中国的石油储备大做文章时,却有意无意忽略了国际油价的波动和全球供应的隐忧。
先说说特朗普口中的“中国秘密测试核武器”究竟是怎么回事。
11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的回应直接戳破了这个谎言。
她明确表示,中俄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再没进行过核试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核国家,一直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也始终恪守暂停核试验的承诺。

毛宁还特别提到,希望美方能切实遵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义务,用实际行动维护全球战略平衡。
熟悉国际核问题的人都清楚,特朗普的说法站不住脚。
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核武库,却频频炒作“中国核威胁”,本质上是为自己的军事动作找借口。
今年以来,美国制造业持续下滑,连造船业都要拉着日韩到美国投资建厂,经济压力让特朗普急于巩固军事霸权。
此前他曾提议“核裁军”,想借机削弱中俄核力量,被拒绝后就换了套路,试图用“中国测试核武器”的谎言,让美国重启核试验显得名正言顺。

这种操作,难免让人想起他之前为了贸易战编造的各种借口,套路如出一辙。
再看被美媒热议的“中国囤积石油”。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我国日均石油进口量确实突破了1100万桶,分析师推算每天有100万到120万桶会被储存起来。
但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行动”,而是应对全球能源风险的务实之举。
去过加油站的人都能感受到油价波动的影响,对国家来说,石油更是“工业血液”,供应一断,交通、化工、制造等多个行业都会受冲击。

1973年的石油危机至今让人警醒,当时全球油价暴涨4倍,西方工业生产下降14%,日本经济甚至出现战后首次负增长。
现在的国际形势比那时更复杂:俄乌冲突还在持续,美西方对俄罗斯的石油制裁不断加码,虽然俄罗斯承诺保障对华供应,但制裁已经影响到其生产。
伊朗等国的石油运输又容易受地缘局势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多存点石油,就像家里多备点应急物资,再正常不过。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储备行动不仅保障了自己,还意外帮了全球一把。
国际能源署10月的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石油市场正被两大矛盾撕扯。

一边是美西方制裁可能导致日均200万桶原油供应不确定,另一边“欧佩克+”的增产根本跟不上。
8个承诺增产的国家10月实际只多产了13.7万桶,不少国家因为油田老化、投资不足,早就没了增产空间。
正是中国稳定且透明的储备需求,像个“稳定器”一样托住了市场,让9月布伦特原油能稳定在67到69美元区间,既没暴跌也没暴涨。
《华尔街日报》自己也承认,中国的囤油行动为全球油价提供了支撑,这种客观评价倒比刻意炒作更实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石油储备只是中国安全布局的一环。

打开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数据,9月底我国黄金储备达到2303.52吨,已经连续12个月增持。
同时持有美债的规模降到了8500亿美元,比2020年的峰值少了2300亿,这都是为了对冲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
粮食方面更让人安心,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17%到18%的安全线,光小麦和稻谷就能满足全国人一年以上的口粮需求。
目的就是把发展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让人玩味的是,就在特朗普炒作“中国威胁”、美媒热议“囤油”的同时,美国高层在经贸领域却释放了不一样的信号。

11月2日,特朗普在专访中说“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符合美国利益”,还表示“合作能让美国变得更好”。
同一天,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对两家美媒说,美方无意同中国脱钩。
白宫更是公布了落实中美经贸磋商共识的具体时间表,看得出来,美国在经济上很清楚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
这种“一边炒作对抗,一边寻求合作”的矛盾表现,恰恰暴露了美国的困境。
美国的霸权靠经济、军事、政治相互支撑,现在制造业下滑、经济承压,不得不靠和中国合作来缓解。

但又不甘心霸权松动,想通过强化核力量、炒作“中国威胁”来维持优势。
可现实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国之间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的石油储备既保障了自身产业链安全,也稳定了全球市场。
中美经贸合作不仅能让美国农民、企业受益,也能给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这些看得见的利益,远比编造的谎言更有说服力。

中国的储备行动不是为了对抗,美国的安全焦虑也不该靠编造谎言来缓解。
就像邻里相处,与其猜忌提防,不如开门见山。
大国博弈,与其制造对立,不如坐下协商。
毕竟,和平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互利共赢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这一点,在油价的波动里能看到,在核问题的对话中能看到,更在中美经贸的互动中清晰可见。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