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十,许多人一边感慨“人到七十古来稀”,一边对健康越来越看重。可事实上,现代人活到九十岁甚至百岁已不稀奇。有专家统计过,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已经突破三亿,百岁老人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这说明,活得长、活得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但活得久不是靠运气,而是有方法、有坚持。想让健康多跟着二十年?有五句话,真得记住。
第一句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一切的根基。这话说得俗,但真的是硬道理。年纪大了,最怕的就是“基础设施”垮了。别说大病,有时候感冒拖一下、腿一摔、饭吃少了、夜里没睡好,第二天都能感觉整个身体像散了架。

这时候才会意识到,健康的底子是最宝贵的资本。许多老人到了七十岁,还不肯承认自己需要规律锻炼、合理饮食、睡眠保障。有的人退休后生活变得松散,吃饭没点,熬夜看电视,活动量也少了。结果三高来了、关节僵了、肌肉萎缩了。
世界卫生组织有研究指出,影响一个人寿命的因素里,健康生活方式占到60%以上。就是说,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基因还更容易害人。
只要能规律运动,比如每天散步40分钟,控制总热量摄入、少吃油腻和高糖食物,晚上十点前上床休息,就能让身体状态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特别是老年人,肌肉流失很快,每年减少3%都很常见,轻微锻炼就能减缓这种速度。

第二句,心态决定生活的宽度,一切随缘知足常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升职加薪、出国旅游、买车买房,有些老人就会心里不平衡,感觉自己这辈子“混得一般”。但七十岁了还在跟别人比较这些,其实挺没必要的。
一个人能不能快乐,和外在拥有多少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内心的满足感。有研究显示,情绪与免疫系统直接相关,长期情绪压抑的人,患上慢性病的几率更高,寿命也更短。而那些每天早上能微笑起床、不为小事操心的老人,往往身体也更好一些。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身体机制的真实反应。人在情绪愉快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这类激素有助于抗炎、调节心血管、改善睡眠质量。所以,越是知足,越容易身体好。别人的幸福是别人的事,自己的健康才是必须紧抓的。
第三句,放下执念,学会独处,享受自己的陪伴。进入晚年,很多人会感觉孤单,子女忙工作,朋友也联系得少了,觉得生活没滋味。但这时候,懂得独处就显得格外重要。心理学上讲,独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有质量的自我陪伴。

七十岁往后,更应该把重心从“别人”移向“自己”。看书、写字、练字、做手工、养花、听广播……只要能让自己安静地投入在某个活动中,那就是独处的享受。有研究指出,每天保持1小时的安静独处时间,对认知功能、情绪稳定、老年痴呆预防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与其等着别人来陪,不如给自己创造一个充实的空间。有些老人执着于过去的成败、情感的遗憾,其实这些都已经翻篇。脑子里装着这些杂念,只会让现在过得沉重。放下过去,接受现在,心会更轻盈,人也会更自在。

第四句,远离攀比与计较,安分守己,宠辱不惊。人到七十,本应是淡然的年纪,可偏偏有些人心气还很重,哪怕邻里一句话、家人一句忽视都能让他们介怀好几天。攀比最常见的是“谁的子女更孝顺”“谁的退休金多”“谁家住得大”,结果弄得自己整天焦虑。
但其实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比较只会让自己不快乐。而老年人的心理稳定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情绪波动状态的人,血压不稳、胃酸分泌紊乱、胰岛素调节出问题,这些都会成为慢性病的导火索。

国内曾有数据统计,性格安稳、不计较琐事的老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低于脾气急躁者近30%。说明脾气这事,真不是小事。越是看淡,活得越轻松;越是想开,身体越不容易出毛病。
第五句,感恩过去,珍惜当下,期待未来。这句看起来像句心灵鸡汤,但其实背后有很强的心理学逻辑。七十岁的人,回忆是一大乐趣,但回忆的内容和角度却决定了情绪走向。有的人总是沉溺在“遗憾”“如果”“早知道”中,这样的回忆让人越想越郁闷。

而如果能学会感恩,把那些走过的苦难看作成长,把那些拥有过的好时光当作礼物,心态就会平和许多。珍惜当下,哪怕只是今天阳光好、饭菜香、睡了个好觉,也值得高兴。期待未来,不是幻想,而是抱有希望。
人无论到什么年纪,只要心里还有盼头,生活就不会乏味。有实验证明,抱有积极期待的人,身体免疫力更强,癌症康复几率也更高。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七十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拥有期待,是对身体最温柔的呵护。

总说“长寿是命”,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命”是可以靠后天行为干预的。饮食控制、规律作息、科学锻炼、心理平衡,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极其有效。
前段时间一项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寿命超过85岁的老人中,有超过82%的人每天坚持1小时以上活动,近70%的人睡眠时间稳定在7小时左右。这些都是可以被借鉴、被模仿的生活方式。
年纪越大,越要用科学武装自己,别听信偏方、神药、养生保健的噱头,真正能延年益寿的,从来都是最基础、最普通的健康习惯。七十岁不是稀罕,而是一个需要更懂生活的年纪。把健康当作头等大事,把内心照顾好,不被琐事搅乱节奏,不被情绪操控生活。

这样过日子,不仅能多活二十年,关键是那二十年里,心也安,身也顺,活得还有劲儿。真正的长寿,不只是岁月拉长,更是生活质量撑得起这个长度。
参考文献:
[1]徐玉林,丁秀丽.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4):438-441.
[2]李娜,王素文.健康生活方式与中国老年人寿命的关系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12-17.
[3]邓志敏,张月红.心理因素对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9):809-813.
[4]马建国,胡文斌.老年人独处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21(5):675-681.
[5]赵倩,王玲.我国长寿老人生活方式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5,33(2):186-190.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