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遇冷、外卖狂飙:餐饮老板的“生死时速”

当街头外卖骑手穿梭如织,“6.9元两荤一素”“9.9元整只烤鸡”层出不穷,平台订单狂飙突进时,不少餐饮老板却在店里望着空荡荡的堂食区,陷入沉思:我开的是餐厅,不是“外卖打包点”啊。

这不是个例。从北上广深到三四线城市,无数门店都在经历一场“堂食保卫战”。

堂食在塌,餐饮人心在凉

“今天堂食只有9个客人。”嘉兴的麻辣烫老板可乐(化名)无奈吐槽:后厨忙得脚打后脑勺,全是为了外卖;店堂却冷冷清清,一天营业额不到200元。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烦恼。

合肥菜市场旁的粉馆老板阿君说,6月游客还不少,到了7月,生意突然“滑铁卢”,是今年最冷清的一个月;北京某西餐厅兼职员工透露,原来午市能翻台4、5轮,现在三四桌撑全场;深圳宝安一湘菜馆老板直言,周末都坐不满,营业额从3万跌到1万都吃力。

更扎心的是,消费者也在“掉头”——原本在附近餐厅吃午饭的白领,如今十有八九选择点外卖。便宜、省事、不用排队,谁还费劲跑堂食?

老板们都明白:外卖补贴习惯了一部分人,堂食的“吸引力”正在被磨平。

杭州一位米线店老板王宁算了笔账:堂食13元的米粉,外卖平台补贴后,顾客只花5元就能吃到——“谁还会特地跑来店里吃?”

堂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餐厅的“根”

很多人误以为,外卖火了,堂食自然可以“边缘化”。但事实是:堂食,才是撑起大多数餐厅生存的基本盘。

一个简单的逻辑:

比如某餐厅每月固定成本10.5万元,如果月客流1000人,每人需摊105元;但如果有3000人,仅需摊35元。利润差距立现——客流一多,成本一薄,盈利空间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堂食有“高毛利区”——甜品、小吃、酒水,这些在外卖里几乎卖不动,但在堂食却是利润“秘密武器”。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外卖是平台的“公域”,顾客是平台的,不是你的。一旦补贴结束,他们说走就走。而堂食是“私域”,顾客走进你的门店、坐在你的桌边、感受到你的服务,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流量和品牌口碑。

更不用说,很多菜品的“最佳状态”,只有在第一时间上桌、热气腾腾时才能体现,比如砂锅、现炒、现切的火锅。冷掉了、打包了、配送路上晃晃悠悠,味道也就“打了折”。

堂食,拼的是体验和记忆,不是价格战。

如何打赢这场“堂食保卫战”?

1. 把“必须来店吃”的理由做出来

外卖走的是预制+低价,牺牲的是口味;堂食要做的,正是“现做现吃”“香气扑鼻”。

比如“山居椿芽”的杭椒牛肉面坚决不预制、不隔夜;海底捞鲩鱼主题店,现捞现杀;潮汕火锅现场切肉;费大厨主打“透明厨房”,让顾客看的见新鲜。这些“偏执”的坚持,正是顾客愿意进店、愿意复购的关键。

2. 打磨一道“非你不可”的招牌菜

餐饮不是拼菜品多,而是看有没有一道能打的“记忆锚点”。

比如你一想吃酸菜鱼,就想到哪家店;一说辣椒炒肉,就知道去哪吃。这道菜,不只是卖得多,更是效率利器:多人点同一道,后厨出餐快、稳定、翻台高,顾客满意度自然就上来了。

3. 别掉进“谁更便宜”的陷阱,重构定价逻辑

外卖平台的补贴,正在“摧毁”消费者的价值认知。

但堂食不能跟着走“低价路线”,而要打“价值战”。比如费大厨的辣椒炒肉,普通店卖30元它卖68元,却年卖500万份、营收10亿。原因?不仅是食材品质,更在于“明档现切”“大厨爆炒”“视觉冲击”。

顾客愿意为“看得见的价值”买单,而不是“便宜两块钱”。

4. 让顾客愿意“停下来”

小马宋说,一家好餐厅,得让人“路过时想停下”。

门口放个摇摇车、搞个小表演、做个好看的外立面……都可能成为“转化点”。现在的消费者,不只是为了吃饱,更想吃得开心、吃得舒服、有点新鲜感。装修风格、服务细节、体验氛围,都是“留客”的关键。

写在最后

外卖是流量生意,堂食才是品牌生意。

补贴终有退场那天,真正能留下顾客的,是你给他们的“记忆点”和“到店理由”。

守住堂食,不是守旧,而是守住餐饮的基本盘。不靠补贴、不靠价格战,靠的是产品、体验和品牌价值。这,才是餐厅活得久、活得稳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狂飙   时速   外卖   生死   老板   餐饮   顾客   大厨   餐厅   成本   平台   低价   保卫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