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欧盟已忍无可忍,中国再不卖稀土,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当着一众欧盟领导人的面,马克龙撂下狠话:“中国再不放开稀土出口管制,欧盟忍无可忍,就该启动‘核选项’了。”

这番言论,直指稀土新规,将其定性为一种“经济胁迫”,马克龙主张,是时候启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工具”来强行破局了。这番表态,迅速将一个诞生于2023年12月的法案——《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从布满灰尘的卷宗里,猛地推到了聚光灯下。

这个法案在圈内有个更形象的绰号:“贸易核弹”。但问题来了,一枚从未出鞘的利剑,与其说是一把指向外部的武器,不如说它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欧盟自身进退维谷的困境。

核弹的设计图

这部《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在理论上,堪称一件完美的威慑武器,它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打击网络,远非简单的关税报复可比,一旦启动,欧盟的“武器库”里储备着琳琅满目的反制措施。

它既可以对目标国的商品征收惩罚性的天价关税,也能直接限制对方的服务贸易准入,甚至还能将其排除在欧盟巨大的公共采购市场之外,更狠的还在后头,这件工具能够授权切断特定领域的资本流动,给对手的金融系统带来震荡。

其中最激进、也最引人遐想的一条,是它竟然允许欧盟“暂时中止”对目标国的专利和版权保护,这无异于宣告,在极端情况下,知识产权的壁垒可以被瞬间推倒。它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告诉世界:欧盟有能力让任何试图胁迫它的一方,付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

谁敢按这个按钮

然而,这枚核弹最大的威力,似乎就体现在它静静“保持在发射架上”的状态,一旦按下按钮,一切都将不同,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它最具威力的时候,恰恰是它从未使用的时候,任何试图启动它的念头,都首先意味着一件事——欧盟的外交已经彻底失败。

启动ACI,就等于开启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冲突升级循环。在全球化供应链深度交织的今天,对一个主要贸易伙伴动用这种级别的武器,无异于一场经济上的自残。欧盟的决策者们非常清楚,按下按钮的那一天,就是与对手的经济共同承受冲击之时。

尤其是那条关于中止专利保护的条款,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欧洲大量高科技企业依赖专利壁垒维持优势,一旦这个规则被打破,反而可能给中国的半导体等产业,在国产化突破的道路上提供意想不到的机会。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潜在风险,让任何决策者都不得不三思。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当年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钢铁关税威胁,欧盟曾多次扬言要动用这个工具,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谈判桌。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内部也有声音要求对俄罗斯使用,但最后同样不了了之。这些历史性的犹豫,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指挥官们深知,这枚核弹的发射代价,高到难以承受。

指挥室里的不同声音

即便不考虑经济反噬,单是欧盟内部“分裂的指挥室”,就足以给这枚核弹上好几道保险栓。马克龙在峰会上振臂高呼,但他的强硬姿态,更像是一场旨在重塑法国领导力的政治表演,而非欧盟的集体决心。在非洲影响力日渐式微之后,巴黎迫切需要借“战略自主”的口号,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但欧盟的另一大引擎——德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盘算,德国总理默茨虽然表面上附和,表示支持讨论动用ACI,但德国产业界的巨头们早已忧心忡忡。宝马和大众正在艰难地进行电气化转型,它们的心脏——电池,极度依赖来自中国的稀土。化工巨头巴斯夫的生产线,更是离不开亚洲稳定可靠的供应链。

法德轴心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而在欧盟的版图上,那些所谓的“边缘国家”疑虑更深,以匈牙利、希腊为代表的许多东欧国家,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投资的受益者,它们完全没有兴趣为了满足法德等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而牺牲掉自身的实际利益。

对它们而言,马克龙口中的“战略自主”,听起来更像是要它们为别人的雄心壮志买单,这种深刻的利益分歧,使得欧盟在是否启动ACI的问题上,根本无法形成统一意志,所以这个发射按钮,实际上被无数只不同的手死死按住,谁也动弹不得。

更有意思的是,当这枚瞄准镜开始转向中国时,它彻底暴露了欧盟在所谓“战略自主”道路上的立场矛盾和双重标准,这极大地削弱了其行动的道义基础。人们不禁要问,当初美国搞芯片管制、拉拢欧洲对华进行半导体设备断供时,那也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为何欧盟没有启动ACI来维护自由贸易?

如今,当中国仅仅是出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考量,依法依规地完善稀土出口管制体系时,欧盟却反应激烈,甚至扬言要动用“核弹”。这种选择性执法的姿态,让人不得不怀疑,它的“战略自主”到底是对谁自主?

欧盟的资源焦虑症,根源其实在于自身,过去几十年,欧洲尽情享受着全球化的红利,却完全忽视了建立自主可控的关键矿产供应链,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短视。

现在反过来指责供应方,无异于将自身战略规划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挥舞贸易大棒,根本无法解决这种根本性的脆弱。

站在中方的视角,稀土管制是一个复杂但理性的决策,中国以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储量,长期承担了全球超过90%的市场供应。

这背后是过度开采带来的资源枯竭风险,是高昂的环境治理代价,更是国家战略资源的无序流失。中国的调整,是为了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期安全稳定,而非针对谁的“胁迫”。

结语

说到底,ACI这枚所谓的“贸易核弹”,其引信虽然攥在欧盟自己手里,但引线的另一端,却牢牢捆绑着中欧双方共同的经济未来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它既无法神奇地弥合欧盟内部深刻的利益分歧,也无法真正解决其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性依赖。

马克龙的强硬呼吁,更像是一声响亮的叹息。它暴露的不是欧洲的力量,恰恰是它在地缘政治棋局中,那份越来越深的焦虑与战略迷茫。真正通往“战略自主”的道路,绝不是靠虚张声势的威胁,而应是脚踏实地地加强自身产业链建设,是回到谈判桌前进行平等的对话,是寻求一种稳定且互利的合作模式。

在今天这个深度相互依存的世界格局里,任何试图通过胁迫来实现的单边安全,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比起按下那个虚幻的“核按钮”,学会如何与一个变化的世界平等对话,或许才是欧洲更紧迫的课题。

本文信源:观察者网《马克龙急得跳脚:真没招,欧盟就对中国启动“核选项”》

观察者网《“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财经   稀土   忍无可忍   中国   欧盟   选项   马克龙   核弹   欧洲   战略   自主   贸易   德国   法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