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不少家长刚卸下备考的焦虑,却不料新的压力接踵而至,“高考奖励”话题近期在网络引发热议。江苏的王女士就在社交平台倾诉了自己的无奈:孩子高考结束后,列出一份长长的奖励清单,包含苹果全家桶和一次旅游,算下来需五万多元。这让她十分意外——考前虽为激励孩子承诺过奖励,却没料到清单金额如此之高。这份远超预期的“谢礼”,让本以为能喘口气的家长陷入了新的困扰。
面对孩子热切的眼神,王女士只能无奈表示:“这些太贵了,手机电脑可以买……”还没等王女士话说完,孩子直接炸了,“别的同学都有,为什么我不能有”,随后留下一句“没钱就别生那么多”摔门而去。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了王女士的心上,她知道,孩子这句话说的是自己二胎的女儿,这几年为了培养小的,也确实花费不少。
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看到因为高考奖励而引发家庭矛盾的事例并不少见,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我是个教育工作者,社交好友有不少当年的学生,这段时间也经常能看到其中有的孩子晒出的新手机,新电脑,到处旅游的图片。而打开短视频平台,也能看到不少“别人家的孩子”高点晒出的高考奖励套餐,旅游聚会,苹果全家桶,甚至还有做美容美体项目的,花费动辄三五万。
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们渐渐将高考奖励视为“标配”:仿佛没有苹果三件套就不算毕业,不长途旅游青春就有缺憾。在他们眼中,这不仅是对努力的肯定,更是父母爱意的证明。可现实是,能晒出丰厚奖励的多是条件优渥的家庭,更多普通家庭难以承担高额开销。这与部分家长的“富养”观念不无关系:他们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上万兴趣班、数万钢琴说买就买,一点进步就用大餐、旅游奖励,让孩子对家庭真实经济状况毫无概念,误以为自家“不差钱”。如今伸手要几万块奖励遭拒,自然难以接受。
有学生因为自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就和家长置气的,也有比较清醒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条件,比如江西的郝同学,爸爸是木工,妈妈是个后厨帮工,家庭收入并不高。高考结束之后,同学们都在讨论旅游聚会,买电子产品,而她却选择去送外卖赚取学费,减轻父母的负担,“送外卖能赚钱,还能让我提前感受社会。”郝同学说,在她看来,高考后的暑假,与其沉迷于短视频里的那父母用血汗撑起的短暂“光鲜生活”,不如早点面对现实。
在高中阶段,大家都穿着校服,心思也大多花在学习上,分数是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对家庭经济条件似乎并不会太在意,但随着高考结束,人生的参差就马上显现出来,有的家庭能拿出数万奖励孩子,有人家庭可能连给孩子买一部新手机都费劲。
物质奖励有别,父母的爱却无差,这份爱从不用金钱衡量。要让孩子懂得:人生并非消费竞赛,需学会面对差异、接纳不完美。世界广阔,资源分配难绝对公平,唯有努力与热爱,才是跨越差距的真正力量。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